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

七彩文鸟 - Chloebia gouldiae


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hloebia gouldi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七彩文鸟也叫五彩文鸟、七彩芙蓉、五彩芙蓉、歌甸雀、胡锦鸟、胡锦雀等。
  体长11—14厘米。头部黑色。后颈、上体主要为绿色。腰部蓝色。
  尾羽黑色。颏部、喉部黑色。前颈有细的绿色环带。胸部紫色。腹部黄色。尾下覆羽白色。嘴象牙色,尖端红色。脚黄色。
  雄鸟羽色较鲜艳,胸部紫色较浓,身体较长;雌鸟羽色暗淡,胸部色浅,尾稍短。人工培育的品种有20多个,较常见的有红头、黑头、黄头等。 苏州 服务 dibit.cn 宠物 韩剧 文学 商店 日记
  七彩文鸟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等地。栖息于开阔的森林、草地等环境中。以植物种子、嫩芽、果实和昆虫等为食。繁殖期为12—4月。营巢于灌丛上或树洞中。以羽毛、软草及树皮等筑巢。每窝产卵4—6枚。
  
  饲养观赏鸟作为一项有益健康的休闲活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饲养观赏鸟需要付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而这种付出又能够在欣赏它们的过程中得到回报。观赏鸟可以给人们营造一种活泼轻松的环境,它们以特有的体态、动作、羽色和鸣声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放松。
  七彩文鸟的形态十分优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饲养观赏鸟是一项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对于那些辛劳一生,退休在家的老人,养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使他们心胸开朗,性情平和,驱走了生活中的孤独寂寞,单调无聊,令晚年充实愉快。清晨,拎着鸟笼散步于林间湖畔,欣赏万物复苏时的美景,呼吸着沁人心肺的新鲜空气,聆听着小鸟婉转的歌声。如果遇到鸟友,可以把鸟笼挂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交流各自的养鸟心得,再活动活动手脚,真是怡神怡体,其乐无穷,大大地增进了身心健康。
  饲养七彩文鸟所需的设备比较简单,资金投入不多。随着观赏鸟饲养技术的改进,可以成功地进行人工繁育,使其又可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副业来发展。
  饲养七彩文鸟的观赏笼可选择金丝雀笼。也可以自制镀镍、镀铬的金属笼挂于客厅内,显得高雅别致。七彩文鸟多成对饲养,它适应能力差,又不耐寒,所以应该用箱形笼进行繁殖,笼的尺寸为45厘米×40厘米×40厘米,除正面外,笼的其余几面要用布或塑料膜遮挡住,笼顶也要遮光。笼内要架设栖杆2根,其中一根要位于人工巢附近。
  人工巢为草编球巢,宜大不宜小,巢材为细草茎叶,放在笼底任鸟自由衔取,人工巢宜安放在比较阴暗的笼角。饲料主要为带壳的草籽、粟谷、稻谷、高粱等,或者用稗子2份、谷子(小米)7份、黍子1份混合而成。经常给些青菜叶、干净的砂粒、骨粉或牡蛎粉、墨鱼骨等。繁殖期加喂蛋黄与小米之比为1:5的蛋米。
  最好在其中添加不超过饲料量百分之一的食盐作为调味,这样能增进亲鸟的食欲,调节亲鸟体内内分泌功能的平衡,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要多准备几个食罐,主饲料和辅助饲料要分罐喂给。七彩文鸟能啄食鲜嫩的菜叶,为保持菜叶的含水量,喂菜时可以将整棵菜插在水罐中不使其萎蔫。五彩文鸟不耐寒,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以上。
  隔天给予水浴1次,鸟笼及食、水用具和栖杠每周要清洗、消毒1~2次,坚持每天更换饮水,并及时取出吃剩的脏污食物,保证生活在空气新鲜,光照充足的地方。繁殖期开始可喂些鸡蛋小米,促其早发情,并及时供给青菜、骨粉等,同时在笼内换置新的壶状草巢和巢材。亲鸟共同营巢后,雄鸟多居巢内,雌鸟开始频繁进出巢,即是发情的表现。亲鸟交配多在巢内进行,不易观察到,这时的温度以20℃为佳,如室内的温度达不到要求,可用电灯保温。繁殖期不可随意搬动鸟笼,添食换水及清扫鸟笼的操作宜在傍晚亲鸟双双进巢后进行。
  在气温较高的时候,雌雄亲鸟都会在巢外取食、活动,较长时间将卵留在巢中不加照顾,使人误以为亲鸟已经弃卵,其实这只是它们在炎热气候中不使通气不良的巢中的卵过热而为,并不妨碍卵的孵化率。亲鸟的喂雏活动也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积极,每天喂雏的次数很少,但实际上并不会使雏鸟挨饿。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七彩文鸟不能自行孵化和育雏,一般让栗耳草雀、白腰文鸟代孵,效果很好。雌鸟每窝产蛋4~5枚,孵化期平均为17天。雏鸟在近一个月后可离巢独立生活,育雏期室温最好保持在20℃以上,并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雏鸟约4月龄时进入换羽期,一般也是在第二年夏季开始换羽。
  换羽后鸟的体羽就变得很漂亮了。换羽期的雏鸟容易死亡,故这期间应特别加强营养,除保证鸡蛋米的充足供给外,新鲜青菜要充足。青菜一定要洗净、沥干。室温保持在20℃以上,空气要清新,笼舍要干净,保持笼内干燥。可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以提高鸟的抗病能力,同时要注意这期间不准捕鸟、吓鸟,以免影响换羽。
  七彩文鸟怕冷,冬季在河北肯定要加温,这种鸟虽然漂亮,但是比较娇弱,不容易繁殖,这也是它的市场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对于没有养鸟经验的人来说,饲养有难度,还有比较关键的一点:七彩文鸟的幼鸟羽毛灰绿,饲养周期较长,要半年后才换上彩色羽毛,而在换上彩色羽毛前是卖不出好价钱的,因此饲养成本比较高,种种情况综合起来考虑,在河北养殖七彩文鸟不是最佳选择。

红交嘴雀 - Loxia curvirostra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名称:红交嘴雀
  学名:Loxia curvirostra
  别名:交喙鸟、青交嘴。
  物种分类:鸟纲、雀形目、雀科、交嘴雀属
  描述:中等体型(16.5厘米)的雀。体型似麻雀但稍大。体长约16厘米。通体朱红色,翅膀和尾近黑色,下腹白,脸暗褐色。与除白翅交嘴雀外的所有其他雀类的区别为上下嘴相侧交。繁殖期雄鸟的砖红色随亚种而有异,从橘黄至玫红及猩红,但一般比任何朱雀的红色多些黄色调。红色一般多杂斑,嘴较松雀的钩嘴更弯曲。雌鸟似雄鸟但为暗橄榄绿而非红色。幼鸟似雌鸟而具纵纹。雄雌两性的成鸟、幼鸟与白翅交嘴雀的区别在均无明显的白色翼斑,且三级飞羽无白色羽端。极个别红交嘴雀翼上略显白色翼斑但绝不如白翅交嘴雀醒目而完整,头形也不如其拱出。与指名亚种比较,嘴较细,雌鸟甚黄;色彩鲜艳,浅色的臀常成白色;色彩最深,雄鸟樱桃红色,雌鸟偏褐。虹膜-深褐;嘴-近黑;脚-近黑。
  分布范围:全北界及东南亚的温带针叶林。在中国见于东北南部以至长江下游及西南、西北部以至新疆等地。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中等海拔的松林。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的松林及江苏的丘陵地带;越冬于陕西南部、河南、山东及江苏。tianschanica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青海、辽宁及河北。himalay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西部、青海南部。指名亚种的个别鸟在青海(西宁)有越冬记录。
  习性:冬季游荡且部分鸟结群迁徙。飞行迅速而带起伏。食物全部为落叶松种子,倒悬进食,用交嘴嗑开松子。栖息在寒温针叶带的各种林型中。喜欢在鱼鳞云杉至臭冷杉林和黄花落叶松-白桦林中生活。常结群游荡,由4、5只到数十只不等。
  繁殖:7月中旬群逐渐见小,开始成对活动,且雌雄双双寻找巢地。巢位于混有云杉的红松-落叶松密林中的高大树木侧枝上,距地高20余米。巢呈碗状,由落叶松和云杉细枝以及苔藓、地衣等编织而成。一窝3—5枚卵,壳色为污白而带浅绿,缀以紫灰色底斑及红褐色和黑色的斑点。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卵期间,雄鸟饲喂雌鸟。孵化期17天。双亲以落叶松籽育雏,14—18日后离巢。秋天,幼鸟与老鸟混在一起,结集成群,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如何饲养
  
  交嘴雀的嘴上下交叉、姿态优美、羽色漂亮,但歌声并不悦耳,因而人们饲养它主是为玩赏。成鸟雌雄异色,雌鸟全体以暗绿为主、脸灰色,与雄鸟的朱红色呈鲜明对比。但幼鸟的雌雄羽色有的却很相似,难以区分。有的养鸟者根据嘴交叉的方向鉴别,有“左搭雄、右搭雌”之说,可供参考。
  2、笼的特点 北京地区饲养交嘴雀讲究用直架,多用六道木,直径约1.2厘米,长约45厘米,鸟栖的部分10—15厘米长、用棉线密缠;把鸟用可转动的脖锁带脖线拴在此处。
  3、饲料和喂法 交嘴雀喜欢吃带壳的种子,尤其是油料种子,如松籽、柏籽、小麻子、苏子、葵花籽等,但不宜多喂,否则身体过肥,会影响换羽。一般可把80%的谷子(或稻子)和20%的油料种子混匀后喂给。冬季可稍增加油料种子的比率。换羽期则需减少油料种子比率,并增喂青绿饲料(如白菜、油菜、马齿苋等)秋季给些新鲜谷穗、高粱穗最好。
  4、管理和调教 饲养初期交嘴雀不适应长时间停在栖架上,总试图飞逃,此时脖线要短,以防鸟飞时缠绕,甚至吊死,并要有人看守,发现吊着就提到架上。若无人看守(如晚间),应把鸟架横着固定在距地面(或其他较大平面)10厘米处,脖线缩短到10厘米长,以防鸟吊着或缠绕其他障碍物。为了驯熟,把交嘴雀喜欢吃的油料种子用手拿着喂。当鸟适应架上生活,不畏人,上手取食后,再逐渐训练“叫远”、“叼钱”等技艺。架养鸟还要随时注意猫和老鼠的偷袭。

北美红雀 - Cardinal


Cardinal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ardinal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ardinal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Cardinal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北美红雀是北美洲最绚丽的鸟之一,长着穗状的冠和鲜红色的艳丽羽毛。和大部分鸣禽不同,雌北美红雀和雄北美红雀都唱歌,而且数年保持同一种唱腔。北美红雀主要栖息在林区、灌木丛和公园里。它们吃昆虫和植物种子,在冬天也常光顾其他鸟的餐桌。在最近的100年里,北美红雀的活动范围在逐渐北扩。
  Cardinal--红衣凤头鸟,北美红雀名字的由来:Cardinal它源于拉丁语cardo‘hinge’(铰链),从cardo的派生词cardinalis(和铰链有关的)演变而来。由于铰链对机器、门窗等所起的关键作用,所以cardinal最早的词义之一是“主要的”、“基本的”。在罗马天主教的教皇选举中,其结果取决于(hingedon)红衣主教。红衣主教是天主教的最高主教,分掌教廷各部和许多国家重要教区的领导权。因此,cardinal一词最初喻指“红衣主教(的)”。由于红衣主教身着红色长袍,cardinal又进一步引申为“深红色(的)”、“鲜红色(的)”。18世纪在新大陆发现了一种红羽毛的鸟,cardinal又成了鸟名,即“红衣凤头鸟”或“北美红雀”。
  在美国有个州叫:俄亥俄州 (Ohio -- OH) ,别名(七叶树之州)(BuckeyeState)。是美国中北部偏东一州。州鸟便是北美红雀(Cardinal)。州树是七叶树 (Buckeye)。座右铭是“与上帝同在,无往而不胜”(With god,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注:雌的北美红雀没有雄北美红雀的冠头。

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山雀 - tit


tit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tit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tit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tit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山雀
  tit
  亦作titmouse,复数作titmice。
  雀形目(Passeriformes)山雀科(Paridae)鸟类,形小,活跃。山雀属(Parus)鸟类栖於林地或庭园。最著名的是大山雀(Parus major),见於欧洲、西北非和亚洲(直到爪哇附近);长14公分(5.5吋);白面黑头;西部亚种的下体黄色,东方亚种的微白或淡黄,都有一条黑色中线。在北美,titmouse一词仅指四个有冠的种。其中最著名的是簇山雀(P. bicolor),长17公分(6.5吋),淡蓝灰色,两胁粉红褐色。黑顶山雀(P. atricapillus,参阅北美山雀〔chickadee〕条)遍布北美。tit一词主要用于旧大陆,在新大陆山雀科鸟类称为titmouse或chickadee。tit一词亦用於一些合成词中,指形似山雀或行为似山雀的鸟类,如雀鶥(tit-babbler)、雀霸鶲(tit-tyrant)及鷦雀鶥(wrentit)。
  山雀是体型比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也是在平原或丘陵山地林区常见鸟类之一,在山间林区数量较平原地区的种类及数量均多。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
  大山雀(Parusmajor)俗名仔仔黑、白脸山雀、仔伯。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大山雀在国内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大,多栖于山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间以及丘陵果园及耕作区等地,在庭园林间亦能见到,为留鸟。雏鸟离巢后常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成数十只大群,秋冬季常迁飞到平原地带林区。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黑,仔黑”或“仔仔黑,仔仔黑,仔仔黑黑黑”。
  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一般营巢于4-5月。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12.9毫米,卵重1.4克。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
  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内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
  山雀的粪便:
  老虎是最怕山雀的粪便的。在自然界,强者总有克星存在。山雀的一粒小小的粪便,一粘上虎皮,就会发生弥漫性溃烂,最终让山中之王死去。

太平鸟 - Bohemian Waxwing - Bombycilla garrulus


Bohemian Waxwing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Bohemian Waxwing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Bohemian Waxwing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Bohemian Waxwing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Bohemian Waxwing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Bohemian Waxwing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Bohemian Waxwing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Bohemian Waxwing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鸟 种:太平鸟
  英文名:Bohemian Waxwing
  拉丁文学名:Bombycilla garrulus
  别 名:连雀、十二黄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物种分类:雀形目 Passeriformes 山雀科 Paridae 山雀属 Parus
  鸟种描述:体型略大(18厘米)的粉褐色太平鸟。与小太平鸟易区别,不同处在于尾尖端为黄色而非绯红。尾下覆羽栗色,初级飞羽羽端外侧黄色而成翼上的黄色带,三级飞羽羽端及外侧覆羽羽端白色而成白色横纹。成鸟次级飞羽的羽端具蜡样红色点斑。 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褐色。
  特 征:太平鸟体形中等大小,体长约在19厘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同形同色,成鸟额部及面部前端为栗色,向头后部颜色逐渐变浅;额基部、眼先、眼周及眼后部有黑色纹带,颌部亦有黑色区域;本物种枕部黑色,与贯眼的黑色区域相链接,形成环绕头部的黑环;头顶具细长的簇状羽冠,这条羽冠常常覆盖在枕部的黑色羽区上,让人无法看到环绕头部的黑环;上背和肩部的羽毛灰色,略沾褐色;腰部及尾上覆羽纯灰色,且颜色越向尾部越深;尾羽颜色延续了尾上覆羽的灰色,但是各尾羽羽端均为宽约8毫米左右的明黄色端斑,颜色非常鲜艳,另外两枚中央尾羽羽轴的端部红色,但是这一特征常常随着羽毛的磨损而消失;翅上覆羽颜色与肩羽一致;初级覆羽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一道白色翅斑;初级飞羽黑色,外翈端部的颜色与尾羽端部一样,为鲜艳的明黄色,次级飞羽羽轴特化伸长出羽片外约8毫米,形成扁片状蜡质红色突起;胸部为褐灰色;腹部灰色;尾下覆羽则为鲜艳的栗色。太平鸟体羽基色变化平缓,特殊部位颜色鲜亮,体形体态优美,外形颇为俊俏悦目。飞羽和尾羽端部的明黄色斑块都是本物种的辨识特征,也是区分本物种和同属近似种小太平鸟的重要特征,后者在这些部位为鲜艳的红色斑块。
  叫 声:群鸟叫声为颇有特色的清亮的成串buzzing sirr声,鸣声简单似叫声。
  分布范围:太平鸟广布于古北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及北美洲西北部,越冬南迁。繁殖区西起欧洲北部延亚欧大陆经土耳其、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阿富汗、蒙古、[堪察加半岛、日本和朝鲜也有本物种;在中国见于东部,北起黑龙江南直长江流域均有本物种,东南沿海的江苏、福建都有本物种分布,本物种为冬候鸟,在中国东部本物种的分布最西限达到陕西、青海一线,另外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沿岸也有一块分布区域可见本物种。
  分布状况:不常见。越冬于中国东北及中北部,偶至长江流域、新疆极西部的喀什地区。迷鸟至台湾、福建及四川。
  习 性:群栖性。栖息地多为高大的针叶和阔叶林带,它们常常结成大群活动于这些高大乔木的顶端。
  太平鸟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鸟类,喜取食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繁殖期的太平鸟会较多的取食昆虫,而冬春季节它们则以各种植物的果实为食物,它们的食谱上有松柏的种子、槐树的果荚等,在冬天食物匮乏的时候,它们还常常会以残留枝端的忍冬或柿子为食,干枯的枝条,鲜红的忍冬果和外形俊俏的太平鸟常常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太平鸟有2个亚种,中国有1个亚种(普通亚种) 。太平鸟为我国的旅鸟及冬候鸟,集结成大群在辽宁以南西至新疆、南至福建、台湾的广大地区越冬。秋季迁来的时间较晚,为各种旅鸟的后队;一般最早为11月初,迟来者可在次年1月,个别年份可在9月中旬出现。种群数量在不同年份之间有显著波动,每年4月下旬离开越冬地北上。
  繁 殖:太平鸟在高大乔木的顶端筑巢繁殖,它们的巢由细树枝搭建而成,呈杯状,内衬苔藓、羽毛等柔软材料;每巢产卵5~7枚,卵淡紫色具褐色条纹;孵化期约14天。
  保护情况:本物种未被列入中国的保护动物目录,但已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中为近危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太平鸟贸易状况:
  太平鸟是中国传统笼养鸟种。它们形象俊美,虽然没有动听的叫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完成叼纸牌、取硬币、打水等难度不一的杂耍节目,因而颇受养鸟玩鸟者的喜爱。但是本物种至今没有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因而出现在市场上的太平鸟均是直接捕捉自野外。这种非法鸟类贸易直接造成了本物种种群数量的下降,以北京为例,太平鸟曾经是当地冬季优势鸟种之一,但最近几年,除了在非法鸟市尚可见到本物种外,在野外已经难觅他们的身影了。另外城市树种单一,外来种入侵挤占也是造成太平鸟在城市中数量减少的原因。
  饲养技巧:
  太平鸟饲养不难。它的食性较杂,尤其喜欢吃浆果和多汁性的果实。刚入笼的生鸟常常焦躁不安,在笼中乱飞乱撞,需要养在画眉的暗板笼中,放在安静处,多喂一些水果,如苹果、葡萄、香蕉、熟山芋等,笼上应备食插,可把水果小片插在食插上,便于自由啄取。主食为黄豆粉10%、绿豆粉20%、苞米粉40%、鸡蛋20%、肉浆10%搓合成的粉料和蛋米。
  经过一星期左右驯化,就可放进画眉的明笼中饲养,开始也须半罩笼衣,让它逐步适应。日常饲喂以绿豆或玉米的粉料,加熟蛋黄研磨混合后加水调湿喂养,同时要常喂给甜食,如南爪、苹果、柿饼、柿子,红薯等,也可用鸡花料(小鸡饲料)加糖和玉米面混合蒸成窝窝头喂养。食缸、水缸部选大号的。此外,笼内应备沙盆,以供鸟啄食细沙,有助食物消化。在换羽季节加适量钙质(骨粉、蛋壳粉),为保持鸟的羽毛鲜艳光泽,可喂一些甜红辣椒、胡萝卜片拌几滴花生油而成的色素饲料。平时要搞好清洁卫生,因为它的排粪量大,通常消化不完全,而且该鸟有从粪便中找食的习性,这对它的健康有害,饲养时要注意。可直接放入大笼饲养,3米高,4米长,3米宽的笼可饲养20只左右。笼顶有1/3遮雨,夏季要有良好的遮荫。
  太平鸟爱清洁,要常供给水浴,保持体羽和趾的清洁。夏季每天洗一次,春秋每三天一次,冬季每星期一次。先把鸟放入澡笼中,然后,浸入水盆内,水的深度以淹没鸟腿弯或正好腹羽接触水面为度。冬季的水温应保持20℃~22℃。浴后把鸟笼挂在向阳避风处,使羽毛尽快干燥。太平鸟并不需每天带出去遛鸟,有时间时可以带它到野外或公园的林间散步,让鸟尽情鸣叫,使鸟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太平鸟耐寒能力强,但夏天怕热,尤是在南方,应特别注意夏季的护理,注意卫生,笼具要保持清洁,饲料新鲜,饮水卫生。要注意防暑、通风,把笼挂在通风阴凉处,而不能让太阳晒。最好改用绿豆粉与鸭蛋配制的混合饲料,以帮助消暑。

画眉 - wood thrush


wood thrus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wood thrus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wood thrus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wood thrus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wood thrus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wood thrus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wood thrus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wood thrus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脊椎动物,鸟纲,鹟科,画眉亚科。为最常见的鸣禽。鸟的鸣声洪亮,婉转动听,并能仿效多种鸟的叫声。还会学人话,猫狗叫,笛声等各种声音。性机敏好斗。体长约24厘米。背羽绿褐色,下体黄褐色,腹部中央灰色,头色较深而有黑斑。具有明显的白色眼圈,向后延伸呈蛾眉状的眉纹,故称画眉。留居我国长江以南的山林中,喜在灌木丛中穿飞和栖息,常在林下草丛中觅食,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为留鸟。在繁殖季节,雄鸟鸣声更为悦耳,食量加大,多以蝗虫、蝽象、松毛虫、金龟子和蛾类幼虫为食,故为农林益鸟。各地多在笼中饲养,成为珍贵的笼鸟。
  分布:云南各地。中国中部和南部。
  保护:未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中国21世纪生物多样性保护议程将其列为应优先保护种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芦苇莺 - Acrocephalus scirpaceus


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Acrocephalus scirpac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Acrocephalus scirpaceus
  描述:中等体型(13厘米)的纯色无纵纹苇莺。具模糊的白色眉纹,眼纹短而色深,耳羽色略暗,嘴长、翅短圆,羽色单纯,雌雄相似,性格谨慎,主要吃昆虫。上体橄榄褐色,腰及尾上覆羽色调较暖。下体白色,胸侧及两胁栗黄。头形略尖。甚似布氏苇莺,但上嘴色较深,浅色眼先宽而清晰,色彩较深而暖。与远东苇莺及稻田苇莺的区别在无深色的上眉纹,与钝翅苇莺的区别在棕色较少,橄榄色调较重,腰色暗淡,两翼较长。虹膜-浅褐;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黄褐。它的巢为杯形,吊挂在3~4棵芦苇茎上。
  叫声:重复单调而沉闷的两至四声阵发性低鸣,有时模仿其他鸟叫声。叫声为平静的churr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洲、小亚细亚、中亚;越冬至非洲。
  分布状况:偶见。亚种fuscus为迷鸟在江苏曾有记录,但有见于天山。最近见于新疆西部。
  习性:栖于高芦苇中。扬头垂尾在芦苇中侧身穿行。好奇但又显紧张。飞行低且尾展开。
  其他:芦苇莺常被杜鹃捉弄,为杜鹃抚养子女。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燕子 - Swallow


Swallo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Swallo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Swallo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Swallo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Swallo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Swallo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Swallo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Swallo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燕子(Swallow)---报春使者 
  雀形目(Passeriformes)燕科(Hirundinidae)74种鸟类的统称。少数种(包括岸燕)俗称马丁燕。形小,翅尖而窄,凹尾,喙短,足弱小。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相似。燕消耗大量的时间在空中捕捉昆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在树洞或树缝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或把泥黏在墙上或突出部上为巢;每产3∼7卵,有时卵有斑点。除最寒冷地区和极偏远的岛屿外,世界性分布。温带种包括远距离迁徙的候鸟。家燕(Hirundo rustica)的喉和额棕色,头蓝色,叉尾,迁徙范围几遍世界;美国的亚种称仓燕,可在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石燕属(Petrochelidon)10种,筑长颈瓶形的泥巢,加利福尼亚的红石燕(P. pyrrhonota)有强烈的归还本能。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1属。本属鸟类体小型,体长13~18厘米。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都呈辉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翅尖长善飞,嘴短弱,嘴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世界有楼燕、白腰雨燕、家燕、岩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脚燕等20多种,中国有4种,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较常见。不同的燕子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比如同是燕子,雨燕的燕子属攀禽,家燕和金腰燕的燕子属鸣禽。不同种类的燕子形态也不一样。楼燕体形稍大,飞得高,飞行速度快,全身黑色,发金属光泽,鸣声十分响亮,它喜欢在亭台楼阁古建筑的高屋檐下为巢;家燕体型较小,上身为发金属光辉的黑色,头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红色,飞的较低,鸣声较小,多以居民的室内房梁上和墙角筑巢,最喜接近人类。燕子一般在 4~7月繁殖。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巢为皿状。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为昆虫。金腰燕体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种燕腰部栗黄,非常明显夺目,下体有细小黑纹,易与家燕相区别。习性亦与家燕相似,但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也不能橡松鸡和雷鸟那样杂食浆果,种子和在冬季改吃树叶(针叶树种即使在冬季也不落叶)。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发掘潜伏下来的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