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星期四

蓝孔雀 - 印度孔雀 - Peafowl - Pavo cristatu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Peafowl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Peafowl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Peafowl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Peafowl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蓝孔雀
  【中文别名】印度孔雀
  【拉丁学名】Pavo cristatus
  【英文名称】 Peafowl
  【科属分类】 鸟纲、鸡形目、雉科、孔雀属

外形特征
   雄鸟头上具冠羽,眼睛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条白色的斑纹。头顶、颈部和胸部为蓝色。翅膀上的覆羽为黑褐色,飞羽黄褐色。腹部深绿色或黑色。尾上的覆羽形成尾屏。雌鸟头上具冠羽。头顶、颈的上部为栗褐色,羽缘带有绿色。眼眉、脸部和喉部为白色。颈下部、上背和上胸部为绿色。上体其余部分为土褐色。翅膀具白色的边缘。下胸部暗褐色。腹部暗黄色。虹膜褐色。腿、脚角褐色。
  
  雄性蓝孔雀尾羽的近照雄性蓝孔雀上部的尾羽约152厘米长,可以竖起来像一把扇子一样“开屏”。尾羽上反光的蓝色的“眼睛”可以用来吓天敌。天敌可能会将这些眼睛当作大的哺乳动物的眼睛。假如天敌不被吓走的话蓝孔雀还会抖动其尾羽,发出“沙沙”声。雄鸟的颈部、胸部和腹部呈灿烂的蓝色,雌鸟的羽毛主要为灰绿色。
  雄性蓝孔雀的总长度可达约两米,重四至六千克。行为生物学认为雄性蓝孔雀的长的尾羽可以用来标志一头动物的健康状况。雌性蓝孔雀比较容易受“眼睛”多的雄鸟的吸引。相对于雄鸟雌鸟比较小,很不显眼,其身长仅约一米,重2.7至4千克。

分布范围
  蓝孔雀主要产于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是印度的国鸟。孔雀可能是人类饲养的最早的观赏鸟类,它们是留鸟。今天世界各地均有孔雀被饲养。蓝孔雀野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地。

生活环境
  
  
  蓝孔雀主要生活在丘陵的森林中,尤其在水域附近。清晨和傍晚它们随其群到田地里觅食。由于孔雀吃年幼的眼镜蛇,因此在印度它们非常受欢迎,在许多地方它们不会遭到捕猎,它们可以非常亲人。蓝孔雀生活在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叶林地区,在地面上觅食和筑巢,但在树上栖息,主要以种子、昆虫、水果和爬行类为食。

生活习性
  栖息于从平原、长有稀树的草原开阔地带到高山地带的森林、灌丛中。喜欢在靠近溪流处生活。一雄多雌集小群活动。晚上则栖息在高枝上。不善远距离飞翔,双腿却十分强健,奔走如驰。性机警。鸣叫声非常洪亮。以野果、草籽、芽苗和昆虫、蜥蜴等小动物为食。
  早在4000年前孔雀就已经被人类带到了地中海地区,因此孔雀是人类饲养最早的观赏鸟类。在埃及、古罗马以及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人也吃其肉。由于孔雀是留鸟,因此在许多公园中它们可以自由活动。在饲养过程中产生了黑翅膀的孔雀和白孔雀。

生长繁殖
   孔雀是多配偶的鸟,每只雄鸟约与五只雌鸟生活在一起。繁殖期为6—12月。营巢于灌丛中的地面凹坑上。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28—30天。
  蓝孔雀的繁殖期从四月至八月。在繁殖期里雄鸟非常凶,甚至会攻击自己镜子里的形象。每次产4-8枚蛋,蛋白色至乳黄色,孵卵期为28天。只有雌鸟参与孵化。雏鸟的羽毛是淡棕色的,背部的颜色稍微深一些。未成年的幼年的羽毛颜色类似雌鸟。性成熟在两至三年后。

经济价值
  蓝孔雀是一种极其名贵的观赏、食用和药用动物。人工养殖蓝孔雀不单扩大了观赏动物资源,也给高级工艺品、生物制品提供了原料。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药典《新修本草》中就对孔雀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作了记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于孔雀的药用价值又有了更明确的说明:“食孔雀肉辟恶,能解大毒、百毒、药毒,服食孔雀肉后服药必不效,为其解毒也。”
  蓝孔雀还是野味浓郁的肉用珍禽,产肉多,全净膛屠宰率达80%。蓝孔雀肉的蛋白质含量为28%,脂肪约为1%,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蓝孔雀的羽毛也深受欢迎,畅销海内外。由于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许多人已将蓝孔雀列为庭院玩赏鸟饲养。孔雀到谁家,谁家就吉祥。

人工养殖
  蓝孔雀的繁殖和培育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好,发展蓝孔雀养殖是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带来财富的新兴产业。
  蓝孔雀的饲养笼由内室和室外活动场地两部分组成。内室坐北朝南,长、宽、高均为3米,室内需设约1米高的栖架。室外活动场地,长、宽、高分别为5米、4米、3.5米。饲养场舍应选择在安静、向阳、干燥背风处;运动场宜大不宜小,场内应有树木或设置栖架及遮荫物。人工饲养时以1雄3—5雌一组为好,不宜组成多雄多雌的大群。因为两只雄鸟在一起争斗非常凶,不能正常配种,影响授精,给管理和繁殖带来麻烦。
  房舍地面应坐北朝南,地势较高,有充足的光线,这样冬天可保温,夏天又比较凉爽。房舍地面的硬底,上铺沙土,1.5—2米高处设栖架。如为观赏蓝孔雀而与其他维类一起混群饲养并在舍外过冬的,应注意笼舍的空间,栖息物要安得适当,让其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否则蓝孔雀的尾羽生长、“开屏”都会受到影响。
  蓝孔雀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最好给它们创造一个不低于10℃的外界环境条件,并且在保温的前提下要注意通风。在北方寒冷地区,必须在室内过冬。蓝孔雀对光照的要求较高。要使于蓝孔雀早熟、多产蛋,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保持一定的环境温度特别重要,经常进行禽舍及运动场的消毒,一般采用2%的烧碱水或3%热食碱水加生石灰配制成消毒液,来喷洒墙壁、地面、栖架等。
  
  蓝孔雀的饲料由10%高梁、20%小麦、20%稻谷、40%玉米、10%动物性饲料(鱼或肉),以及适量青绿饲料(青菜、青草、水果、麦苗等)、矿物质、维生素等组成。蓝孔雀喜食昆虫,经常加喂一些面包虫、蝗虫、蚱蜢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只雌鸟每年最多可产卵40枚。在雌鸟产卵期间,应在饲养笼的地上铺一层木屑或细沙泥,以免卵着地时破碎。孵化时,孵化箱温度控制在37.5—38℃,湿度控制在50—65%。除用孵化箱孵化蓝孔雀的卵外,还可用健康无病的母鸡代孵。

保护级别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数据蓝孔雀的数量在近年来不断减少,但是总的来说蓝孔雀的数量还是相当高的,因此它属于不受威胁的动物。

刚果孔雀 - Afropavo congensis

1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Afropavo congensis
2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Afropavo congensis
3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Afropavo congensis
4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Afropavo congensi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物种信息
  刚果孔雀(Afropavo congensis)又叫刚果太阳鸟,鸡形目雉科,是唯一一种分布于亚洲之外的雉科动物,也是孔雀家族中鲜为人知的一种。

形态
  刚果孔雀(Congo peafowl或Congo Peacock)体型较小,雄性体长64~70厘米,体重约1.5公斤;雌性60~63厘米,体重约1.2公斤。雄性通体呈紫蓝色,颈部裸露出鲜红色的皮肤,没有蓝孔雀和绿孔雀那样漂亮修长的尾羽;雌性则呈红褐色,背部生有发出金属光泽的翡翠色羽毛,有违鸟类世界一般规律的生理特征是雌性好像比雄性更漂亮,而且相貌和它们的亚洲亲戚相去甚远。

习性
  刚果孔雀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鸟类,由于生活在非洲暗无天日、人畜罕至的热带雨林深处,加之数量稀少,使得人们极少有机会看到它,直到1936年才被著名的美国动物学博士詹姆斯.蔡平正式定名,此前这位博士自1913年起在刚果当地追寻异兽霍加皮的踪迹,在1934年于当地的mbulu族居民那里找到两根刚果孔雀的羽毛,并于翌年捕捉到7只活体标本。
  刚果孔雀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深处,一般在水源附近活动,属于杂食性动物,食物包括种子、树叶、果实、蜥蜴、蛙类以及蟋蟀等昆虫。 刚果孔雀群居生活,每个群体由几个家庭组成。由于其生存环境千万年来一直比较稳定和封闭,所以刚果孔雀的繁殖习性已有所退化,这种鸟并不遵循大多数鸟类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一雄终生只配一雌,这一习性是其种群人工繁育工作的难题,雄鸟和雌鸟之间的坚固爱情关系是绝对打不破的,因为有记录显示雄鸟在丧偶后经常啄死其它雌鸟,这一点显然不同于它的3个喜欢到处滥情的亚洲亲戚。由于对待爱情忠贞不渝,所以雄鸟身上用于招蜂引蝶的孔雀的特色之处----------漂亮的尾羽也就相应的退化成一小截短毛了。

繁殖
  
  刚果孔雀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何时生儿育女完全取决于当地雨季到来的日期,雄鸟在茂密的灌木丛深处用枯枝败叶搭窝,在雌鸟孵卵期间负责保卫工作;雌鸟每次产卵1~4枚,卵呈漂亮的奶油褐色,孵化期约26~28天,幼雏出壳后由双亲共同抚养,1~2年后性成熟,寿命不详。

分布
  刚果孔雀仅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中心地区,分布范围异常狭小而且呈高分散型分布,数量稀少而且繁殖率低,所以该物种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由于刚果常年内战以及大量卢旺达难民的涌入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得本已危机四伏的刚果孔雀日趋减少,目前野生数量只有2500只左右,分布范围仅70万平方公里,只有150只左右圈养在世界各国的动物园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定为“脆弱”级别。

白孔雀 - White Peacock - [国家二级保护]

1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White Peacock
2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White Peacock
3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White Peacock
4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White Peacock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白孔雀:脊椎动物,鸟纲,雉科。其全身洁白无瑕,羽毛无杂色,眼睛呈淡红色.开屏时,白孔雀就像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女,穿着一件雪白高贵的婚纱,左右摆动,偏偏起舞.非常美丽.
  目前世界已定名的孔雀仅有两种:印度孔雀(亦称蓝孔雀)、爪哇孔雀(亦称绿孔雀)。而有些学者将白孔雀也列为另一种孔雀,其实白孔雀是印度孔雀的变异。所以说白孔雀的祖籍是印度和斯里兰卡;
  孔雀作为颜色多变的鸟类,白色并无特别,也非白化病的表现。孔雀的习性即白孔雀的习性;那么为什么白孔雀较为罕见呢?原来在雌孔雀眼里,雄白孔雀的单调色彩不会有蓝孔雀和绿孔雀的斑斓更具有吸引力。
  白孔雀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绿孔雀-爪哇孔雀 - Pavo muticus

1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Pavo muticus
2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Pavo muticus
3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Pavo muticus
4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Pavo muticu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中文名称:绿孔雀
  中文别名:爪哇孔雀
  拉丁学名:Pavo muticus
  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俗名:孔雀 越鸟 爪哇绿孔雀

保护级别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外形特征
  
  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体重7000~8000克。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100厘米。雄鸟体羽翠蓝绿色,下背闪紫铜色光泽。头顶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约有百余枚,并有紫、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眼状斑纹,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开屏时显得异常艳丽、光彩夺目。雄鸟尾特长,头部冠羽竖起,颈、上背及胸部具绿色光泽,尾上覆羽特长并具闪亮眼斑而成尾屏。雌鸟羽色以褐色为主,带绿色辉光。无尾屏。 虹膜-红褐;嘴-角质色;脚-暗灰。雌鸟无长尾,色彩不及雄鸟艳丽,下体近白色。

分布范围
  泰国、越南及缅甸,印度东北部至中国云南南部及中部地区、东南亚及爪哇。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亚种imperator 以往在云南曾广泛分布,高至海拔1500米。现因为猎收尾羽及吃食使其分布范围甚为狭窄。
  习性: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开启的尾屏。

生活环境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疏林、竹林、灌丛附近的开阔地。

生活习性
  常常是一雄配数雌,三五只一小群活动。清晨云雾弥漫的时候,孔雀就悄悄走到河边,先汲水、理羽梳妆,然后才结队到树林里去觅食。中午时分,阳光强烈,它们就躲到树荫里去休息。几个小时之后,才出来四处觅食。直到黄昏降临,它们才飞回树林,躲在密枝浓叶当中睡觉。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开启的尾屏。昏时立于栖木发出洪亮如长号般的叫声。
  捕食:通常在草丛中寻找种籽、浆果,也吃稻谷、嫩芽、禾苗,有时也会在河边捉食昆虫、蜥蜴、青蛙等。用强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脚在地表抓扒后再用嘴啄取。主要食蕈类、浆果、谷物种子、草籽等,也兼食昆虫、蛙类、蜥蜴等。

生长繁殖
  
  繁殖期间雄鸟经常会展开尾屏炫耀自己的美丽羽毛,即人们所熟悉的“孔雀开屏”。还会发出响亮的如同吹号般的“啊-喔,啊-喔”叫声。2月中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的低凹处筑巢,每窝产卵4~8枚,一般为5~6枚,乳白、棕或乳黄色。雌鸟孵卵,孵卵期为27~30天。
  小孔雀孵化以后,整个家族成群结队地活动。雏孔雀长得很慢。第一年幼孔雀的颜色与母亲相同,雄幼孔雀颈部色彩较鲜,体重可达3000克;第二年幼孔雀的颜色与父母相似,雄幼孔雀不具尾屏,体重可达6000克;第三年长出和父母相同的羽毛。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40只笼养绿孔雀繁殖期的行为进行了为期58d,325h的观察,结果显示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休息31.31%、取食22.03%、理羽16.37%、游走15.93%、警戒9.79%和繁殖4.59%。

种群现状
  野生孔雀有蓝孔雀、绿孔雀,刚果孔雀(新发现,数量少,科学家对此还不太了解)三种,绿孔雀产于泰国、越南及缅甸。绿孔雀在中国现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过1991年至1993年的调查,绿孔雀现存数量较多的地区有云南省瑞丽县、陇川县、昌宁县、永德县、新平县、普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
  
  过去有分布记录现已绝迹或濒临绝迹的地区有盈江县、泸水县、腾冲县、蒙自县、河口县。永到的中和、直左为新近发现的分布点,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维西县的叶枝,德钦县的拖顶和奔子栏也发现绿孔雀。
  由于其赖以生存的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孔雀的分布区正在逐步减少和退缩,我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和西藏东南部一带。其中在云南的分布区已缩小到只有30多个县,种群数量有1000多只,而在西藏东南部的数量尚不足100只。

孔雀 - peacock -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1peacock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peacock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peacock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孔雀
  peacock

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

蓝翅金刚鹦鹉-伊力格氏金刚鹦鹉 - Blue-winged Macaw - Propyrrhura maracana

1Blue-winged Macaw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Blue-winged Macaw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Blue-winged Macaw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Blue-winged Macaw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蓝翅金刚鹦鹉  又名: 伊力格氏金刚鹦鹉
  拉丁文名称:Propyrrhura maracana
  英文名称:Blue-winged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蓝翅金刚鹦鹉是数量最稀少的金刚鹦鹉之一,由于栖息地被严重的破坏,现今的野外数量十分稀少,它们在1989年时即被列为华盛顿公约中的一级保育类鹦鹉;国内笼养的数目非常少,国际上的数目也不多,但人工豢养的繁殖成果不错,手养鸟是很好的宠物,但是个性较为独立,需要饲主时常的关心与互动,若无受到应有的关爱与注意或与主人互动不佳,有可能会变的有侵略性与吵杂。
  体长:43cm(17 吋)
  分布:分布地区广阔,北从巴西的亚马逊盆地、巴西高原,南经巴拉圭到阿根廷东北部。
  整体概述:
  蓝翅金刚鹦鹉公母的性别在外观上无较明显的差异,但母鸟前额的红羽比公鸟少,幼鸟的头部则无红色羽毛,而是有着像红肩金刚一样的蓝羽;它们主要栖息在热带与亚热带的常青树林与落叶性树林内,特别喜爱栖息于森林边缘地带以及近水源地的林地,在巴西的北部 ─ 巴西亚,它们大多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森林内,空旷的地区较难见到其踪迹,在巴西亚的族群栖息地部分地区与小蓝金刚鹦鹉( Cyanopsitta spixii ) 相邻或重叠,繁殖期外的时间多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天然食物有种子、水果等,也会至玉米田与谷物田中觅食,无其它更详尽的记载。
  繁殖季时筑巢在中空的树洞内,在巴西繁殖期约在12月,阿根廷约于2月;由于栖息地的过度开发及破坏与人为盗捕使其数量大量减少,在巴拉圭的族群已濒临绝种, 蓝翅金刚鹦鹉是《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之一级保育类鹦鹉,也受当地政府的法律保护;笼养的蓝翅金刚鹦鹉比大多数的金刚鹦鹉安静,且破坏力较小,但最好还是能提供它们新鲜树枝或玩具供啃咬,刚引进饲养时较害羞,但适应环境后则变得健壮,对环境也变的较不敏感,刚进口的鸟适应温度不宜低于摄氏15度。
  繁殖:
  蓝翅金刚鹦鹉是最多产的金刚鹦鹉之一,其窝卵数也是金刚鹦鹉中最多的种类之一,在国际间的繁殖成果十分成功,繁殖难度较许多金刚鹦鹉低些,繁殖期间不应时常打扰,它们对巢箱的检查十分敏感,过度的人为干扰行为会使得它们紧张与不安,若饲主在繁殖其间时常开翻巢箱可能会导致亲鸟不小心弄破蛋的情形,一窝约产4-5颗蛋,不同于一般中大型鹦鹉,每颗蛋生出的时间通常间隔3天,与一般中大型鹦鹉的2 天不同,所以孵化后的幼鸟年纪可能相差10天甚至10多天,孵化期约24-26天,10-12周后羽毛长成。

金领金刚鹦鹉-黄领金刚鹦鹉 - Yellow-collared Macaw - Propyrrhura auricollis

1Yellow-collar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Yellow-collar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Yellow-collar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Yellow-collar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物种名称】金领金刚鹦鹉
  【又名】黄领金刚鹦鹉
  【拉丁学名】Propyrrhura auricollis
  【英文名称】 Yellow-collared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整体概述】
  此品种乃混种而来,身长约85 cm, 体重约 1300克,性格温驯且说话能力不俗。金领金刚是很适合作宠物的金刚鹦鹉之一,体型并不大,拥有不错的说话能力,数量较少,手养的黄领金刚是非常爱玩及有趣的宠物鸟。
  体长:38cm(15吋)
  分布:玻利维亚的东部与北部、东至巴西,南从巴拉圭北部到阿根廷西北部,巴西中部也有其族群。
  栖息于各种不同型态的地区,包含林地、潮湿的森林、农业耕作区、阿根廷热带及亚热带的潮湿森林、玻利维亚的干燥林地等等地区,公母无明显外表上的差异,繁殖期外常以一小群聚集活动,食物充足时会有大批聚集的情形,食物有水果、种子、核果、嫩芽等,偶尔会在谷物田或玉蜀黍田中觅食。
  【繁 殖】
  12月时会进入繁殖期;笼养的金领金刚算是中度吵杂的鹦鹉,且十分活泼和友善,适应环境后很快就不怕人,也会很快的信任主人,适应期间对环境不会敏感,之后即变的健壮,最好能提供新鲜的树枝供它啃咬,手养鸟不会吵杂,且相当讨人喜爱。
  繁殖:
  近年来繁殖黄领金刚的成功率愈来愈高,国际上都有成功稳定的繁殖成果,金领金刚鹦鹉经过第一次繁殖后,通常成为稳定繁殖且多产的种类,它们对各种样式的巢箱接受度高,繁殖期间不会很敏感,饲主在检查巢箱时它们也不会有攻击性,通常一窝产3-4颗卵,孵化期约25天,10星期左右羽毛长成。
  【保护级别】
  属于《华盛顿公约》I级保护动物。

蓝头金刚鹦鹉-Blue-headed Macaw -Propyrrhura couloni

Blue-head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蓝头金刚鹦鹉  拉丁文学名:Propyrrhura couloni
  英文名称:Blue-headed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地理分布: 秘鲁东方、巴西东方、以及玻利维亚西北
  繁殖方式:
  卵生。在繁殖方面的数据也很少,蓝头金刚一年约可以繁殖2次,通常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26天,雏鸟羽毛长成需要12周。
  习 性:
  蓝头金刚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或是两三只一起行动,通常都是在飞行中被人看见。在森林中喜欢比较高的树木,然后沿着河流的路线活动,也喜欢在沼泽区有小树丛的地方活动,通常在干净有水的区域休息停留,叫声频率比蓝翅金刚鹦鹉(伊利格氏金刚)高但是比较柔和些,也很容易就可以听的见。
  体形特征: 42 cm (16 吋)
  在小型金刚鹦鹉中,最稀少、最不普及、身价最高的种类不外乎是知名度最低的神秘种类-蓝头金刚了,在90年代以前鹦鹉养殖界中人们对蓝头金刚所知极为有限,但自80年代起有合法到后来非法的走私鸟进口到欧洲后,其习性与相关信息才开始慢慢为养鸟业所熟知,所以其繁殖成果也多出现在欧洲,蓝头金刚其在野外处境相当艰难,由于他们栖地与分布小、盗捕情形严重、栖地破坏以及野外繁殖力低等种种因素,蓝头金刚的数量一直处于稀少且危险的地步,据悉野外现有 总数量约在100~200只上下,在高利润的盗捕贩售至国际间恶行下(国际间价位相当高,欧洲繁殖场售价多在一万多美元以上),数量更是日益下降,它们与一般金刚较为不同,其面部裸面部位呈灰黑色,但 幼鸟时期仍是呈现白色裸面,此一特征会随年纪增长而改变,近来《华盛顿公约》也再度针对数种鹦鹉种类作加强保育行动与落实的申令,而蓝头金刚则为其中一样重点鸟种,由此可见其稀有与珍贵。
  整体概述:
  蓝头金刚多被发现栖息于潮湿低地、长绿树林、丘陵地、河域旁与开放性森林区中,偶尔也在人类的村落或小镇被发现踪迹,群居性不强,大多两三只一起活动,常出现于集水区觅食与活动,它们也是南美洲最不容易在野外看到的金刚鹦鹉之一,所以其自然生态以及野外族群的相关记载与资料相较于其它金刚鹦鹉少了许多,野外繁殖季始于春天。
  蓝头金刚同于一般金刚鹦鹉,需要较高热量与多样化的食物种类来维持良好健康,坚果类、种子类、蔬果类都是必备的日常食物,搭配适量的高品质鸟饼干与维他命等营养添加剂会使它们更加健康,人工繁殖的蓝头金刚容易驯服且相当健壮,适应力良好,与一般金刚鹦鹉一样很爱啃咬且破坏力强,饲养者多会提供树枝木材供其咬嚼,适当的洗澡会保持其羽毛色泽及健康,蓝头金刚适合养在较宽敞可供飞行的鸟舍里,饲养方式与同体型大小的金刚鹦鹉相去不远(如蓝翅、栗额、红腹金刚等)。
  繁殖:
  蓝头金刚的繁殖成果是非常少见的,主要因素还是数量太少且多在欧洲地区,其价位高昂也是原因之一,笼养鸟繁殖季大多起于春天,一年可繁殖2次,有些亲鸟会全年繁殖,繁殖期时公鸟明显变的有攻击性与侵略性,繁殖者多使用一般木制直式巢箱(12x12x24),一窝约产2至4颗蛋,孵化期约26天,幼鸟约3个月后羽毛长成。

红肩金刚鹦鹉-汉氏金刚鹦鹉 - Red-shouldered Macaw - Diopsittaca nobilis

1Red-shoulder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Red-shoulder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Red-shoulder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Red-shoulder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红肩金刚鹦鹉  又名: 汉氏金刚鹦鹉
  拉丁文名称:Diopsittaca nobilis
  英文名称:Red-shouldered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红肩金刚鹦鹉是所有的金刚鹦鹉中体型最小的,可爱的模样非常讨人喜爱,最近市面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红肩金刚鹦鹉出现,它们在许多国家广泛的被成功的繁殖、饲养,从小养大的红肩金刚非常适合作宠物,迷你的体型与好奇的个性尤其惹人怜爱;而它们的近亲在鹦鹉养殖业中的数量则是远少于红肩金刚鹦鹉。
  有2种亚种:
  1. 贵族红肩金刚鹦鹉 ( Diopsittaca nobilis camanensis )
  2. 纽曼氏红肩金刚鹦鹉 ( Diopsittaca nobilis longipennis )
  体长:30-34cm(12-13.3吋)
  分布:从圭亚那高原到东委内瑞拉,南到巴西南部、秘鲁东南部及北玻利维亚。
  整体概述:
  大部分的红肩金刚都是定居性的鹦鹉,但在有些地区会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在当地算是常见的鹦鹉,尤其在巴西的中部及东北部,在圭亚那则不常见;栖息于各种开阔的林地,群居性,繁殖期外时常大群聚集活动或成对活动,食物包括了坚果、种子、水果、花朵等,也会至谷物田与果园中觅食而造成农民损失,在有些地方被视为农业害鸟。
  大多筑巢于棕榈树洞内,有时也会筑巢在树上白蚁窝中,繁殖期约在2月至6月间;红肩金刚的体型略小于贵族金刚与纽曼氏金刚,红肩金刚的喙部全为黑色, 而贵族金刚与纽曼氏金刚的上喙部均为腊黄色;笼养的红肩金刚有时很聒噪,刚引进饲养时相当害羞,易紧张与不安,但不需很长的时间即可适应饲主与环境,适应环境后大多十分健康强壮,喜爱啃咬东西,巢箱与笼舍需够坚固,最好能提供玩具与新鲜树枝供其啃咬,喜爱沐浴。
  繁殖:
  国内红肩金刚的繁殖不多,但购买人工繁殖鸟来繁殖不会困难,而且一但繁殖稳定后有可能很多产,外国已有普遍繁殖的成果,但是国际间鹦鹉养殖业中贵族金刚与纽曼氏金刚的数量很少,繁殖成果也很少见, 这两种幼鸟的喙部出生时即为蜡色,下喙部会随时间慢慢变成黑色,与红肩金刚幼鸟的差异可轻易分辨出来(如右图,左为红肩幼鸟右为贵族幼鸟),提供坚固的巢箱,室内较户外鸟舍易繁殖成功,建议使用巢箱20 x 20 x 60 cm ,入口8cm,一窝约有4-6颗蛋,孵化期22-25天,羽毛长成约2个月。

小蓝金刚鹦鹉-斯比克斯鹦鹉 - Little Blue Macaw - Cyanopsitta spixii

1Little Blue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Little Blue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Little Blue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斯比克斯鹦鹉:又名小蓝金刚鹦鹉
  拉丁文名称:Cyanopsitta spixii
  英文名称:Little Blue Macaw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美洲的长尾大金刚鹦鹉,羽毛色彩斑斓,但这种人见人爱的鹦鹉可能已经灭绝了,至少野生的已经不存在了。据生物学家说,有只蓝色的野生金刚鹦鹉是这一种类的最后一只,但已有好长时间不见了,它可能已遭不测。
  生物学家一直在密切地观察这只已有19岁高龄的鹦鹉,但近两个月来他们一直没再见它露面,它可能已成为鹰的美餐或是被偷猎者捕捉走了。
  在过去的10年里,生物学家一直密切注意着这只巴西东北部的野生金刚鹦鹉,对它的生活习惯细心记录,制成了一个完整的表格。由于这种鹦鹉十分美丽,成为偷猎者最喜欢捕捉的对象,然后把它们卖到外国去赚大钱,这样一来这种金刚鹦鹉的数目越来越少,几近灭绝。为了保护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巴西政府支持成立了斯比克斯金刚鹦鹉保护协会,协会主席亚拉·巴洛斯说他们是在1990年开始寻找野生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的,最后终于找到了惟一的一只,是一只雄性鹦鹉,从那以后生物学家一直在观察它,因为再没有发现第二只野生的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巴洛斯说:“如果这只雄性金刚鹦鹉死掉了的话,形势可真是十分严峻可怕了。”
  不能说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已全部灭绝了,在全世界目前约有60只这样的鹦鹉被人用笼子养着,而它们已完全丧失了野外生存的能力,一旦被放归到野外肯定不是善终。所以为了让更多的斯比克斯金刚鹦鹉能在野外生活,生物学家打算让那只惟一的野生雄性鹦鹉教练家养鹦鹉,计划首批先带6只,可这一计划还没有实施那只雄性鹦鹉就消失了。
  巴洛斯说那只野生的雄性金刚鹦鹉生活在一个叫库拉卡村的棕榈林里,离里约热内卢约1300英里,在过去的10多年里,这只鸟从来就没有消失15天以上,可如今已有两个多月没有露面了,看来凶多吉少,最大的可能是它已不在人世了。
  据巴洛斯说,生物学家一直在寻找它,可是如果真的从此找不到的话,他们打算用另一种方法延缓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灭绝的时间,那就是用另一种类的雄性野生鹦鹉教练家养的金刚鹦鹉学习野外生存本领,但这很困难,在以前从没有成功过,不是同一种类交流起来很难,如果这次还是不能成功的话,那只好面对野生斯比克斯金刚鹦鹉灭绝的现实了。
  巴西政府决定严厉打击走私珍稀动物的不法分子,其起因是由于一种蓝色的金刚鹦鹉。这种鹦鹉是该物种在自然界唯一存活至今的一个品种了。自从90年代这个品种的鹦鹉被人们发现后,有关方面及政府都做了大量努力对它进行保护,然而这种鹦鹉如今己走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蓝色金刚鹦鹉的大量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法商贩的非法狩措造成的。据巴西的“反对非法猎取野牛动物国这家组织”称,这种以猎取珍稀动物牟取暴利的现象十分严重,每年在全球的交易额约为50亿美元,仅次于毒品交易和军火买卖。近几个月来,巴西政府及各种团体都在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各种稀有的野生物种,而站在反对非法猎取珍稀动物最前沿的是刚成立8个月之久的“反对非法猎取野生动物国家组织”和巴西联邦环境保护署。
  如同在走私和贩毒问题上一样,美国是珍稀物种非法买卖行当中的第一大主顾,也是动物交易的中心。
  根据反对非法猎取野生动物国家组织提供的数据:在巴西,每年在不同的收藏家、宠物店、科研机构处进行的热带鸟类、爬行动物及小型猴类的交易额达7亿美元。品种越为稀少的物种,价钱也就越高,一只蓝色的斯比克斯金刚鹦鹉可卖到7万美元。今年2月,一名美籍男子因企图将24个风信子鹦鹉的蛋走私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在圣保罗被捕,据说这些蛋每只都可买到1万美元。世界保护动物协会的巴西代表说,由于一些物种已濒临灭绝,所以连一些一向不热衷于此类活动的政客们也纷纷表示,在巴西的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成立了保护动物的组织。
  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是受非法盗猎者青睐的南美洲动物的家园,而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则是将这些动物运往亚洲、欧洲和美国的中转站。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仅次于巴西而位居世界第二的哥伦比亚,动物买卖已使好几个鹦鹉品种到了灭绝的边缘。
  无可否认,大面积的采伐森林、狩猎以及地方居民们的贫困都会导致野生物种的大量减少,但在巴西目前已处于濒临动物的218个物种的衰退过程当中,非法分子的偷猎绝对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通常来讲,绝大部分的巴西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由北方贫困地区的居民设饵捕来,将它们运到圣保罗和其他大城市,从那里通过机场走私出境或运到别的几百个市场上去贩买,警方对于这类室内市场打击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根本起不到任何收效。
  政府成立了由官方机构、科学家和私人团体组成的国际性组织来阻止偷猎者捕捉斯比克斯鹦鹉,同时在努力增大这类鹦鹉的繁殖数量。休斯敦动物园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都参加了这个组织。
  一些市民更是热衷于此,在一些小镇的标语上写着“欢迎蓝色金刚鹦鹉回家来”的字样。人们自愿成为金刚鹦鹉的保护神,使这种鸟类能重新在自然界繁衍起来。
  此物种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

栗额金刚鹦鹉 - Chestnut-Fronted Macaw - Ara severa

1Chestnut-Fron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Chestnut-Fron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栗额金刚鹦鹉  拉丁文名称:Ara severa
  英文名称:Chestnut-Fronted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栗额金刚是市面上不是很常见的金刚鹦鹉,养鸟业中也不多见,它们是小型金刚鹦鹉(Mini Macaws)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之一,说话能力比较类似于大型金刚鹦鹉,也比小型金刚好一点,在鸟舍中的栗额金刚是相当吵杂的鹦鹉,但手养鸟可以是很不错的宠物。
  体长:48 cm(19吋)
  分布:巴拿马东部、南美洲的南部至玻利维亚中部。
  整体概述:
  大部分的栗额金刚都栖息于海拔1500m下的开阔森林,与其它大型金刚鹦鹉比起来,算是被盗捕情形较不严重的种类,它们在南美洲的原生地区中还算常见,在繁殖期外常以3-15只群集,偶尔会一大群于林间觅食,飞行速度快,羽毛提供了很好的保护色,依食物充足与否,可能有迁徙的行为,声音沙哑粗躁难听,常与红腹金刚鹦鹉、橙翅亚马逊鹦鹉成群在一起;笼养的栗额金刚看到陌生人会特别吵杂,刚引进饲养时会十分紧张与焦虑,但人工繁殖鸟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后即非常强壮,喜欢洗澡。
  繁殖:
  栗额金刚在鹦鹉繁殖界中数量较少,台湾岛内的数量相当少,在繁殖期时对饲主有攻击性,一窝约产3-4颗蛋,平均约为3颗,孵化期约26天,幼鸟 约在3个月大时羽毛长成。

红额金刚鹦鹉 - Red-fronted Macaw - Ara rubrogenys

1Red-fron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Red-fron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Red-fron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Red-fron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红额金刚鹦鹉  拉丁文名称:Ara rubrogenys
  英文名称:Red-fronted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红额金刚鹦鹉是体型最大的小型金刚鹦鹉,或可说是体型最小的大型金刚鹦鹉,体格看起来壮硕强健,是相当稀少的金刚鹦鹉之一,手养鸟生性友善、爱玩耍、聪明、与饲主互动性高,学语能力佳,受到不少国外鸟友的好评;红额金刚鹦鹉在鹦鹉养殖业的源起很晚,在70年代刚被南美学者发现时曾被认为是金刚鹦鹉杂交下的种类,后来才证实为独立种类,在人工圈养与繁殖的脚步上自然落后其它种类许多;红额金刚鹦鹉幼鸟时期头部红羽并不明显,会随着年龄慢慢增多,成熟后头部、面颊与肩部的羽毛会呈现美丽鲜艳的橘红色,非常美丽。
  体长:60 cm (24 吋)
  分布:仅分布于玻利维亚境内的一小地区(玻利维亚中南部)。
  整体概述:
  红额金刚鹦鹉的栖息地非常的小,是所有金刚鹦鹉中最小的,仅栖息于玻利维亚中南部一块约80 x 40 哩的区域中,加上栖息地破坏、农业开发、人为盗补等因素使得他们成为濒临绝种的鸟类;红额鹦鹉是最具社交性与群居性的金刚鹦鹉之一,通常都是成对或整群一起活动,栖息地多为干燥的森林,而一般各类鹦鹉栖息的雨林区,栖息地内人迹罕至,所以被发现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70年代才被发现,筑巢于岩壁洞穴中与高树上,主食为种子、浆果类、水果、坚果,有时也会至农地中觅食。
  野地繁殖大多在11月至4月间,多在岩壁洞穴里筑巢繁殖,一次繁殖约产1-3颗蛋,但可能只会带大一只幼鸟,由于巢穴多在岩壁内所以幼鸟比较不易被盗猎者捕捉;人工繁殖鸟不多,但十分强壮而且很快能适应新环境,叫声虽不比其它大型金刚大,但仍会造成不小的噪音,应提供宽敞的笼舍,它们喜爱啃咬所以笼舍与栖木须使用坚硬的材质,也可提供一些木头供其咬嚼,饮食方面仍应注重多样化与营养平衡,蔬菜、水果、种子、坚果、鸟饼干、蛋食品、维他命补充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1983年玻利维亚政府开始禁止输出鸟类时,红额金刚鹦鹉也被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一级保育类鸟种。
  繁殖:
  红额金刚鹦鹉的繁殖并不容易,需要够大的笼舍比较容易繁殖成功,红额金刚约在4岁时会开始繁殖,然而6岁以上的鸟会有比较稳定的繁殖成果与周期,繁殖期近时,互相理毛、交配次数、求偶行为、进出巢箱的次数与摄取的食物会明显增多,公鸟对人会变的比较有攻击性与侵略性,母鸟一次产下2至4颗蛋,孵化期约26日,幼鸟羽毛长成约12至18周。

蓝喉金刚鹦鹉 - Blue-throated Macaw - Ara glaucogularis

1Blue-throa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Blue-throa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Blue-throa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Blue-throated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蓝喉金刚鹦鹉  拉丁文名称:Ara glaucogularis
  英文名称:Blue-throated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蓝喉金刚鹦鹉(Ara qlaucoqularis): 颜色跟蓝黄金刚差不多,身长约85 cm,体重约750克,分布於玻利维亚,巴拉圭,亚根廷等地,野外大概只得数百头,已列一级濒危绝种之品种。
  体长:约85cm(33吋)
  分布:北亚马逊盆地至波利维亚东南方,在阿根廷北部也有其踪迹。
  整体概述:
  蓝喉金刚乍看之下与蓝黄金刚相似,蓝色羽毛部份较呈靛绿色,体型则是小一些,但是数量少的多,但与蓝黄金刚一样有着好奇、爱玩耍易近人的个性,野外的蓝喉金刚已濒临绝种。 体长: 约85cm(33吋) 分布:北亚马逊盆地至波利维亚东南方,在阿根廷北部也有其踪迹。整体概述: 蓝喉金刚的主要羽色较呈青绿色,与蓝黄金刚的蓝色羽毛不同,它与其它大型金刚鹦鹉比较起来较为安静,不会随意尖叫,野外的数量早已岌岌可危,估计约只有300只左右,而除了盗捕作为宠物鸟走私、栖息地破坏外,与其它金刚鹦鹉争巢穴的巢穴不足问题也是一大原因,生活于潮湿的雨林低地,由于野外数量极少,笼养繁殖便成为保育这些珍贵种类的重要工作,常与蓝黄金刚群集觅食,多为成对或一小群活动,筑巢于枯死的棕榈树洞内,还好人工繁殖困难度并不太大,喜爱洗澡,提供它们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蔬果、谷类、种子、核果等等,野外繁殖期约在8月至10月间;人工饲养的蓝喉金刚在鸟舍中十分活泼,对新饲主很快能适应,繁殖期外可与其它大型金刚鹦鹉饲养在一起,喜爱洗澡,啃咬力强,它们是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一级保育鹦鹉, 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鹦鹉。
  繁殖:
  蓝喉金刚鹦鹉的繁殖并不十分常见,因为有许多仍是来自野外盗捕的野生鸟,单对的繁殖较成群繁殖来的好,需提供大的笼舍,约于2月间开始繁殖,繁殖期间有攻击性,饲主观察巢箱的动作不宜太过频繁,一次约产2-4颗卵,孵化期26天,羽毛长成3个月, 一年可有2-3胎。

军金刚鹦鹉 - Military Macaw - Ara militaris

1Military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Military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Military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Military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5Military Macaw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军金刚鹦鹉  拉丁文名称:Ara militaris
  英文名称:Military Macaw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军金刚鹦鹉有3种亚种:外表仅有少许的差异
  1. 军金刚鹦鹉 Ara militaris militaris
  2. 墨西哥绿军金刚鹦鹉 Ara militaris mexicana
  3. 玻利维亚绿军金刚鹦鹉 Ara militaris boliviana
  三种都是濒临绝种的金刚鹦鹉
  体长:70-80cm (27-31吋)
  军金刚鹦鹉 70cm (27吋)
  墨西哥绿军金刚鹦鹉 80cm(31吋)
  玻利维亚绿军金刚鹦鹉 70cm(27吋)
  分布:
  军金刚鹦鹉分布在委内瑞拉西北部到厄瓜多尔东部与秘鲁北部,墨西哥绿金刚鹦鹉分布于整个墨西哥(雨林地区除外),玻利维亚绿金刚鹦鹉分布在玻利维亚的热带地区及阿根廷的北部。
  整体概述:
  军金刚鹦鹉3种亚种相差不大,且与它的近亲巴芬氏金刚鹦鹉外貌很相似,但是巴芬氏金刚鹦鹉体型较大,墨西哥绿军金刚鹦鹉与军金刚鹦鹉相似,但是红色与绿色的羽毛毛色略深, 玻利维亚绿金刚鹦鹉则是喉部较呈红褐色;它们的数量在1980年代后期时大幅减少,族群数量开始出现危机,栖息地破坏及遭盗捕者捕捉作为宠物交易是主要的原因,尤其在墨西哥和玻利维亚的亚种野外数量已处于非常危急的状态。
  成对活动,繁殖期外可见一群8-40只的家族成员一起活动,不喜生活于潮湿的热带雨林,主要食用无花果、棕榈树果实等水果,浆果、种子、核果、蔬菜等食物,繁殖期于8月开始,筑巢于中空树干内或石灰岩地质悬崖的洞穴内;刚引进的军金刚鹦鹉非常害羞,但能很快适应新环境与饲主,常常发出吵杂的嘶叫声,繁殖期外可与其它大型金刚鹦鹉饲养在一起,喜爱洗澡,啃咬力强,须定期提供新鲜树枝或玩具供咬嚼,列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为一级保育的濒临绝种鹦鹉。
  繁殖:
  提供良好的环境后军金刚鹦鹉会有不错的繁殖结果,且多产,繁殖期时对饲主有攻击性,非常保护巢箱,提供坚固的巢箱规格50 x 50 x 80 cm,入口约17cm,通常每次产2-3颗蛋,孵化期约26天,3个月后幼鸟羽毛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