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黑老鹳 - 黑鹳 - Black Stork 【国家重点一级保护】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1Black Stork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Black Stork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Black Stork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Black Stork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物种名称
  中文名称:东方白鹳
  中文别名:黑老鹳、乌鹳、锅鹳
  英文名称:Black Stork
  拉丁学名:Ciconia nigr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鹳科 Ciconiidae
  属: 鹳属

外形特征
  大型涉禽,全长约100cm。上体从头至尾包括翼羽呈黑褐色,有金属紫绿色光,颏、喉至上胸为黑褐色,下体余部纯白色。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嘴、围眼裸区、腿及脚均朱红色。幼鸟的头、颈及上胸均为褐色,颈及上胸羽端棕褐色,呈点斑状,翼羽及尾微缀以淡棕色,胸腹中央微沾棕色,嘴及脚为褐灰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在长江以南越冬;台湾。
  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生活环境
  山区悬崖浅洞,绿洲湿地高大胡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多在山区悬崖峭壁的凹处石沿或浅洞处营巢(山西),或在绿洲湿地高大的胡杨树上营巢(新疆塔里木河中游),有沿用旧巢的习性。食物主要是鱼类,如鲫鱼和条鳅,约占80%一90%,其次为蛙,也食蝼蛄、蟋蟀、龙虱等昆虫,蛇和甲壳动物。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在北京十渡地区的二渡和涞水县野三坡两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对越冬期黑鹳(Ciconia nigr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每星期观察一次,累计观察246h。黑鹳觅食处水深5~40cm左右,以鱼类和螺类为食,其中鱼类占90%以上;平均每小时进食20次左右,黑鹳在两个研究地点取食的食物没何差别(P=0.439〉0.05)。黑鹳取食长度小于4cm的鱼类最多,占取食总次数的65.0%。

生长繁殖
  3月迁至繁殖地,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9月下旬至10初南迁,在越冬地未见大群,可与鹤类等涉禽在浅水中活动。
  繁殖地:内蒙古呼伦湖和科尔沁保护区,黑龙江山河保护区,辽宁千山保护区,,吉林长白山,北京门头沟,山东泰安,青海隆宝滩保护区,山西恒山、太白山、五台山、纳斯湖,乌鲁木齐河,静县,蔚犁,沙雅县,温宿县,巴楚县,伽师县,乌恰县,阿克陶县,皮山县,墨玉县,和田县,且末县,若羌县,若尔盖县。
  越冬地:云南纳帕海,贵州草海,湖南洞庭湖,湖北沉湖,洪湖,龙感湖,安徽升金湖。
  人工繁殖: 
  国内动物园有饲养,1986年上海动物园和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人工孵化和育雏成功。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从1975年开始饲养黑鹳,并在1986年繁殖成功,已连续繁殖10年,到目前为止,已繁殖出37只黑鹳。北京、哈尔滨、天津、济南、西宁、银川、兰州、合肥、杭州等动物园均有饲养,但数量不多,估计总数约为20一30只。

种群现状
  据1990—1993年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6个湿地)和1991年(4个湿地)均为48只,通常所见仅3—5只,在鄱阳湖越冬的黑鹳最多也仅见有11只。在长白山北坡及其附近800km2的统计,平均为0.75只/100km2;在山西省1982—1984年4680km2统计,平均为1.03只/km2,繁殖种群数量估计为40只左右;在新疆南部1985一1992年对40多条河流和水库的直接统计,平均每条河至少有1—4对黑鹳分布,按200条河流推算,黑鹳总数为500—1000只。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北京市拒马河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鹳的数量观察种群数量超过20只。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国家l级重点保护动物
  红皮书 : e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