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

冠企鹅 - E·crestatus Rockhopper Penguin

1E·crestatus Rockhopper 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E·crestatus Rockhopper 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冠企鹅(E·crestatus Rockhopper Penguin),大概是角企鹅属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企鹅,也是该属中最小的一种企鹅。体长约50~60厘米,重2~3公斤,明亮的黄色羽毛冠从其头部的两侧耷拉下来,就像两道下垂的眉毛。走路方式是双脚往前跳,一步可以跳30厘米高,这种行走方式对它们来说是有利的,可借此越过小丘,跨过坑穴,所以它是所有企鹅中的攀越能手,因为它们的聚居地大多是在海边的岩缝或陡坡之处(所以又叫它们岩企鹅)。
  冠企鹅主要分布在岩石耸立,高低不平的亚南极地区岛屿上,但也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的南端地区海域,在新西兰的南部海岸也有分布。大约20%的冠企鹅分布于南极周围的寒冷海域。数量总共约有740万只。
  冠企鹅的繁殖地位于非常陡峭的岛屿上,生长环境决定了它们独特的行为举止。这些岛屿几乎是直着从海洋中挺立出来,甚至没有海岸。巨大的石块耸立在陡峭的悬崖上。冠企鹅更喜欢选择陡峭的、垂直于海面的岩石作为它们的巢区,这些地方甚至离海平面约1.6公里。在富克兰新岛的大繁殖地约有300万的冠企鹅,这些地方离海面约有60米。冠企鹅从悬崖上跳入水中时,是双脚合并,头上脚下地跳入水中,是18种企鹅中唯一的一种如此方式跳水的企鹅。它们上岸时也是一跃而起,它们从海中回到巢区的路上,也是蹦蹦跳跳向前行进。所以也有人戏称它们为“跳崖者企鹅”。
  冠企鹅是一种非常烦躁不安的企鹅,经常迅速攻击对它们有威胁的任何人或物。它们的孵卵方式与长冠企鹅相似,冬季远离陆地,在南大洋上度过。第一枚卵(通常较小)往往是在邻居相互吵闹间就被破坏了。冠企鹅的幼鸟常常聚集在一起,当父母呼唤它们时,才回到巢里去吃东西。有时,小企鹅还会追逐父母索要食物。冠企鹅生长很迅速,在它们10周的时候就可以下海游泳了。
  它们主食磷虾,也吃头足类。现在人们把冠企鹅分为2个亚种,即亚热带的北方亚种和亚南极的南方亚种。

帝企鹅 - 皇帝企鹅 - Aptenodytes forsteri

1Aptenodytes forsteri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Aptenodytes forsteri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Aptenodytes forsteri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Aptenodytes forsteri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皇帝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简称帝企鹅,是现存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是企鹅世界中的巨人。一般体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公斤。在亚南极岛屿,有一种企鹅以前被认为是最大的企鹅,英语名称是“King Penguin”,“King”意即国王,译成中文,名为王企鹅。后来,在南极大陆沿海又发现了一种大型企鹅,比王企鹅还高一头,于是给它取名为“Emperor Penguin”,“Emperor”意即皇帝,这就是“帝企鹅”得名的来历。
  帝企鹅身披黑白分明的大礼服,喙赤橙色,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泽协调。在南极冰川,成群的帝企鹅聚集在一起,热闹非凡,而又秩序井然。金色的太阳将碧蓝的“宫殿”照耀得辉煌壮丽,千万只帝企鹅好像神秘国度的臣民,一个个穿着全黑的燕尾服和银白色的衬衣长裤,脖子上再系一个金红色的领结,精神饱满,举止从容,一派君子风度。
  帝企鹅个个都长得很健壮,这是因为大海里的鱼虾和头足类动物取之不尽,使帝企鹅们都能够“丰衣足食”。帝企鹅的游泳速度为5.4~9.6公里/小时。平均寿命19.9年。帝企鹅在南极冬季严寒的冰上繁殖后代,雌企鹅每次产1枚卵,由雄企鹅孵卵。主要敌害有海豹、虎鲸等。
  帝企鹅分布在南极大陆位于南纬66~77度之间的许多地方,例如靠近威德尔海的科茨地和靠近罗斯湾的维多利亚地,都有相当数量。不过,帝企鹅现存数量也仅有十万只。
  在南极的夏季,帝企鹅主要生活在海上,它们在水中捕食、游泳、嬉戏,一方面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一方面吃饱喝足,养精蓄锐,迎接冬季繁殖季节的到来。
  4月份,南极开始进入初冬了,帝企鹅爬上岸来,开始寻找“安家立业”的宝地了。它们一边走,一边追逐、嬉戏,谈情说爱,寻找配偶。帝企鹅的爱情生活颇有一番风趣,“三角恋爱”和“情场风波”等也时有发生。假如两只雄企鹅同时爱上了一只雌企鹅,为了争夺恋爱对象,它们常常斗得面红耳赤,遍体鳞伤。败者夹着尾巴,灰溜溜地扫兴而去;胜者则洋洋得意,手舞足蹈,迅速奔到恋人身边,嘴对着嘴,胸贴着胸,紧紧依偎在一起。如果两只雌企鹅为了争夺一个丈夫,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
  企鹅的婚姻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或是“多夫一妻”制,迄今似乎没有确切的研究和考证。不过,从帝企鹅的求偶行为来看,说它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似乎容易被人们接受。
  帝企鹅经过上述一段爱情生活的波折后,情投意合的伴侣选择好了,繁殖地也找到了,于是,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交配、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了。
  雌企鹅怀卵2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帝企鹅每次产1枚蛋,呈淡绿色,形状像鸭蛋,但比鸭蛋大得多,重约450克。
  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雌企鹅产蛋后便完成任务了,孵蛋的重任由雄企鹅承担。
  在庞大的动物世界中,雌性生儿育女似乎是一种本能和天职,人们对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早已习以为常了。然而,帝企鹅却打破了常规,创造了雄企鹅孵蛋的奇迹,这不能不说是动物界的一大壮举。
  雌企鹅在产蛋以后,立即把蛋交给雄企鹅。从此,雌企鹅的生育任务就告一段落了。事隔一两日,雌企鹅放心地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跑到海里去觅食、游玩和消遣了。因为它在怀孕期间差不多1个来月没有进食了,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十分严重,也该到海里去休息一下,饱餐一顿,恢复体力了。
  雄企鹅孵蛋,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企鹅的生殖期选在南极冬季,是因为冬季敌害少一些,能提高繁殖率,同时,到小企鹅生长到能独立活动和觅食时,南极的夏天就来临了,小企鹅可以离开父母,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了。这也是企鹅适应南极环境的结果。
  在孵蛋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几只雄企鹅常常并排而站,背朝来风面,形成一堵挡风的墙。孵蛋时,雄企鹅双足紧并,肃穆而立,以尾部作为支柱,分担双足所承受的身体重量,然后用嘴将蛋小心翼翼地拨弄到双足背上,并轻微活动身躯和双足,直到蛋在脚背停稳为止。最后,从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块皱长的肚皮,像安全袋一样,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掌上明珠,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一直到雏企鹅脱壳而出.它才能稍微松一口气,轻轻地活动一下身子,理一理蓬松的羽毛.鼓一鼓翅膀,提一提神,又准备完成护理小企鹅的任务。
  刚出生的小企鹅。不敢脱离父亲的怀抱擅自走动,仍然躲在父亲腹下的皱皮里,偶尔探出头来,望一望父亲的四周,窥视一下四周冰天雪地的陌生世界,很快就把头缩回去了。雄企鹅看到那初生的小宝贝,露出了幸福美满的笑容。一周之后,小企鹅才敢在父亲的脚背上活动几下,改变一下位置。在这期间,小企鹅没有食吃,只靠雌企鹅留给它体内的卵黄作为营养,维持生命,所以经常饿得喳喳叫,甚至用嘴叮啄雄企鹅的肚皮。然而,小企鹅哪里知道,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父亲所受的苦难和付出的代价:冒严寒顶风雪,肃立不动,不吃不喝,只靠消耗自身贮存的脂肪来提供能量和热量,保证孵蛋所需要的温度,同时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代谢。在孵蛋和护理小企鹅期间,一只雄性帝企鹅的体重要减少10~20公斤,即将近体重的一半。
  雌企鹅自从离别丈夫之后,在近岸的海洋里,玩够了,吃饱了,喝足了,怀卵期的损耗也得到了弥补,又变得心宽体胖,精神焕发。一想到它的宝贝快要出世了,便匆匆跃上岸来,踏上返回故居之路,寻找久别的丈夫和初生的孩子。然而,此时此刻,雌企鹅可曾想到,它的家庭成员是祸还是福,是凶还是吉?
  雄企鹅孵蛋的孵化率很难达到100%,高者达80%,低者不到10%,甚至有“全军覆没”的惨象发生。这倒不是由于雄企鹅的“责任”事故,也不是由于它孵蛋的经验不足,技术不佳,主要是由于恶劣的南极气候和企鹅的天敌所致。
  造成灾害的气候因素有两个,一是风,二是雪。企鹅孵蛋时若遇上每秒50~60米的强大风暴,就难以抵挡,即使筑起挡风的墙也无济于事。可以想象,强大风暴能刮走帐篷,卷走飞机,使建筑物搬家,把一二百公斤重的物体抛到空中,更何况小小的企鹅呢!遇到这种天灾,只能落得鹅翻蛋破,幸者逃生。特别是雪暴,即风暴掀起的强大雪流,怒吼着、咆哮着、奔腾着,横冲直撞地袭击着一切,孵蛋的企鹅不是被卷走就是被雪埋,幸存者屈指可数。
  企鹅的天敌也有两个,一是凶禽──贼鸥,二是猛兽──豹形海豹。虽然,企鹅选择在南极的冬季进行繁殖,是为了避开天敌的侵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企鹅也有旦夕祸福。冬季偶尔也会有天敌出没,万一孵蛋的企鹅碰上这些凶禽、猛兽,也是凶多吉少,不是企鹅蛋被吞,就是蛋碎。这种悲惨景况时有发生。
  初生企鹅的幼儿阶段,是在雄企鹅的脚背上和身边度过的,雄企鹅既是父亲又是保育员。尽管初生的企鹅样子不怎么好看,浑身毛绒绒的,灰黄色,瞪着一对带内圈的小眼睛,走起路来,东歪西斜,但雄企鹅对它仍然十分疼爱。小企鹅出生后,有时会饿得喳喳直叫,雄企鹅又心疼,又着急,便抻几下脖子,试图从自己的嗓囊里吐出一点营养物来,填充一下小企鹅的肚子。
  雄性帝企鹅有着唯一的特性----尽管孵化期间禁食已久,他依然能在伴侣回来前从他的食道里分泌出一种固块物质来喂养出生的小企鹅(Marchant, 1990; del Hoyo, et al., 1992),但这只能维持2周左右(Pr6vost and Vilter, 1963-1 Stonehouse, 1975)。一旦伴侣未归,生存的本能他让抛弃小企鹅或者快要孵化出来的幼崽。
  凭着生物的本能和鸟类特有的磁性定位测向的功能,雌企鹅准确地回到了它生儿育女的栖息地。凭着雄企鹅的叫声──企鹅通讯和交流感情的语言,雌企鹅又准确无误地认出了它的丈夫,找到了它的孩子。此刻,雌企鹅,除了与久别重逢的丈夫亲热之外,所想到的就是它的宝贝。它给它的宝贝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一顿美餐。小企鹅见到了妈妈,本能地张开了嘴巴,雌企鹅把嘴伸进小企鹅的嘴里,从自己的嗓囊里吐出一口又一口的流汁食物,这是小企鹅出生以来的第一顿饱餐,也是它第一次享受到母爱。
  从此,小企鹅就由雌雄企鹅轮流抚养。雄企鹅把小企鹅交给妻子之后,也跑到海里去觅食,此时它已显得消瘦,筋疲力尽。
  由于父母双亲的精心抚养,小企鹅长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可以独立行走、游玩了。为了便于外出觅食和加强对后代的保护和教育,企鹅父母便把小企鹅委托给邻居照管。这样,由一只或几只成体帝企鹅照顾着一大群小企鹅的“幼儿园”就形成了。在幼儿园里,阿姨像照顾自己的子女一样,精心地照顾所有的孩子。小企鹅也乖乖地听阿姨的话,在那里过得很开心,等它们的父母回来,才把它们接回去。幼儿园的小企鹅偶尔也会遭受凶禽、猛兽的侵袭,此刻,阿姨们便会发出救急信号,招呼邻居,前来增援,对来犯之敌,群起而攻之。
  尽管小企鹅在家庭和集体的精心抚养和照料下,不断成长、健壮,然而,由于南极恶劣环境的压力和天敌的侵害,小企鹅的存活率很低,仅占出生率的20~30%。
  小企鹅出生3个月左右,南极的夏季来临了,它们跟随父母下海觅食、游泳。当南极的盛夏来临时,它们已长出丰满的羽毛,体力也充沛了,于是它们脱离父母,开始过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

阿德利企鹅 - Adelie Penguin

1Adelie 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Adelie 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Adelie 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Adelie 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种类: 鸟
  群体名称:Colony
  食谱: 肉食
  平均寿命: 20 年
  体重: 4-5.5 kg
  阿德利企鹅 高 45~55厘米,体重4.5公斤,眼圈为白色,头部呈蓝绿色,嘴为黑色,嘴角有细长羽毛,腿短,爪黑。阿德利企鹅羽毛由黑、白两色组成,它们的头部、背部、尾部、翼背面、下颌为黑色,其余部分均为白色。
  阿德利企鹅的名称来源于南极大陆的阿德利地,此地是1840年法国探险家迪·迪尔维尔以其妻子的名字命名的。 其繁殖季节在夏季,雌企鹅每次产2枚蛋,雌企鹅孵蛋,孵蛋期为两个来月,通常只有一只小企鹅成活,小企鹅2个月大即可下水游泳。 春天从大洋中返回繁殖地,越过积冰到达大陆,在行军中遇到冰层阻挡,能垂直高跳2米,跳上浮冰继续前进。不能飞、善游泳和潜水、走路摇摆,能将腹部贴在冰面上滑行。以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等为食。营巢于地面。全年均可繁殖。用小卵石筑巢。每窝产2枚卵。是南极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企鹅。分布于南极大陆、南极半岛以及南设得兰群岛、南乔治亚岛等若干座岛屿。
  2008年7月,南极地区连续爆发反常暴风雨,导致成千上万只新生小企鹅活活冻死。据估计,经此一难,南极企鹅数目将锐减两成。南极专家认为,这是气候变化给南极地区带来的又一灾难性影响。受灾最严重的阿德利企鹅数目将下降至80%,如果天气短期内不能转好,情况可能更严重,不到10年,这一物种或将从地球上消失。

动物图片 - 企鹅 - penguin

1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penguin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基本信息】
  鸟纲企鹅目(Sphenisciformes)所有种类的通称。
  特征为不能飞翔;脚生于身体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势;趾间有蹼;跖行性(其他鸟类以趾著地);前肢成鳍状;羽毛短,以减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用以绝热。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个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色型和个体大小。
  1620年法国的Beaulier船长在非洲南端首度惊见会潜游捕食的企鹅时,称其为"有羽毛的鱼"。
  企鹅是地球上数一数二可爱的动物。世界上总共17种企鹅,它们全分布在南半球;南极与亚南极地区约有8种,其中在南极大陆海岸繁殖的有2种,其它则在南极大陆海岸与亚南极之间的岛屿。企鹅常以极大数目的族群出现,占有南极地区85% 的海鸟数量。
  和鸵鸟一样,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虽然现在的企鹅不能飞,但根据化石显示的资料,最早的企鹅是能够飞的哦!直到65万年前,它们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成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企鹅。
  1、其主要食物是小鱼及磷虾。
  2、企鹅通常很长寿,如帝王企鹅可达20-30岁。
  3、现今世界上有17种企鹅,在生物学上可区分为6个属。

非洲鸵鸟 - Africa ostrich

1Africa ostric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Africa ostric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Africa ostrich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非洲鸵鸟体长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体重130,000—150,000克。头小,颈长。嘴短而扁平,呈三角形。眼大。躯干粗短,胸骨扁平,没有龙骨突起。翅膀短,已经退化。尾椎骨分离。腿长而粗壮,具2趾,趾下有角质的肉垫。体羽蓬松柔软。雄鸟和雌鸟的羽色有所不同,雄鸟主要为黑色,雌鸟主要为灰褐色。
  非洲鸵鸟分布于非洲西北部、东南部和南部。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丛等地。晨昏活动。叫声响亮,性情机警。喜爱结群,通常为10—15只。不能飞翔,但奔跑速度很快。食性以植物为主,也吃一些动物性食物。婚配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鸟配3—5只雌鸟。筑巢于地面,所有的雌鸟将卵生在同一个巢穴中。每只雌鸟产卵10一12枚,每窝的卵数可以达到25一30枚。卵大,黄白色,大小为152×203毫米,卵重1300—2000克左右。白天雌鸟孵化,夜晚雄鸟承担。孵化期为40—42天。雏鸟为早成性。3岁性成熟,寿命为60年。
  非洲鸵鸟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现生鸟类。非洲鸵鸟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广,饲料转化率高,繁殖率高,寿命长,有效繁殖年限长,故其经济价值高。鸵鸟肉为红色,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轻低,并含有人体必需的21种氨基酸。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与牛肉相似,比较适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
  非洲鸵鸟全身羽毛均为绒羽(仅有羽轴和羽小枝),羽毛质地细致,保暖性好,手感柔软,可作高贵的服饰和头饰。它的羽毛不带静电,可用于擦拭高级精密仪器和电脑。
  非洲鸵鸟的卵是现存鸟类中最大、最重的卵,卵重可达体重的1%左右。一枚卵相当于20枚鸡蛋的重量。卵壳坚硬,厚约0.2—0.3厘米,具有象牙光泽,可作高级雕刻观赏品。非洲鸵鸟的卵加工后,其适口感比鸡蛋细嫩、无腥味,味道鲜美,是高级营养补品。
  非洲鸵鸟的皮可制成极佳的皮革,其特点是:轻柔,美观,有独特的毛孔图案,透气性好,拉力强,不易老化,耐用,可卷曲,制成产品后使用年限长,并随时间的增长,产品表面更光亮。
  非洲鸵鸟的饲养场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地带,10—15度的平坦坡地上围栏饲养。不在交通要道,不靠近机场和铁路边。场地周围,以铁丝网栏相隔,有弹性,栏高约2米,可避免非洲鸵鸟受惊或急走时撞上围栏受伤。
  非洲鸵鸟的房舍应坐北向南,运动场在南面。房舍分育雏舍、中鸟舍和大鸟舍。房舍要求保温、防雨、防风、防兽和通风良好。房舍前有相应所需的运动场。运动场呈长方形;有1/3为水泥地,其余为沙地或草地。中鸟舍和种鸟舍,做成能避风挡雨的遮荫棚舍便可。运动场一定要足够,保证每只鸟的运动和生活。运动场与鸟舍相连呈长方形;种鸟运动场和遮雨棚舍至少宽30米,长50—80米,每组种非洲鸵鸟(1雄3雌)的饲养面积为1500平方米。运动场内铺沙或草,不允许有积水的凹洼坑。围栏外还要有足够的绿茵地带和青饲料种植地。
  非洲鸵鸟饲养以地面平养为主,要求地面清洁、卫生、干燥温暖。在水泥地面养雏鸟而用垫料时,垫料上要铺上麻袋、透气橡胶板,或硬质弹性细眼塑料网等,避免雏鸟吃垫料。雏鸟舍及运动场要打扫干净,将玻璃、塑料布、铁丝及其他不能吃的异物收拾起来。雏鸟在舍内饲养时,要在饲料内加上少量砂砾,以帮助消化。一周内加砂砾1次,用量约占当日饲料量的1%左右。从雏鸟出壳至12周龄的生长阶段,由于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对环境条件变化极敏感,因此是养殖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需要精心照料,科学管理。
  非洲鸵鸟是杂食鸟,有着特殊的消化功能,能从粗纤维中摄取能量。因此,供给精饲料时需注意能量的供给量不要过高。如精饲料能量供给多时,加上青饲料中的能量,往往会导致体内能量过多而沉积成体脂,从而影响繁殖力。
  非洲鸵鸟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在10周龄前应逐步增加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后消化道建立微生物生长活动区域。随着日龄的增长,10周龄后再加大青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使它们能更有效地从青草中获取营养,从而降低饲养成本。青饲料常用的主要有韭菜、叶类蔬菜、象草、苜蓿草、黄草、黑麦草等。

美洲小鸵 - Rhea pennata

1Rhea pennat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Rhea pennat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Rhea pennat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美洲小鸵(Rhea pennata)
  鸵形类中最小的一种,产南美。较美洲鸵稍小,高约1.2米,重约20-30千克。尾羽退化。足三趾,善奔跑。灰褐色,杂棕色。习性与美洲鸵相近。现已人工饲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动物图片 - 美洲鸵鸟 - Rhea americana

1Rhea american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Rhea american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Rhea american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美洲鸵鸟
  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栖息于沙漠、草原或平原的开阔灌丛地带,主要吃植物的种子、果实、杂草,也吃昆虫、爬行动物等动物性食,很少直接饮水。群居性,可结成20~30只的大群。善奔跑,会游泳。
  美洲鸵鸟的寿命约20~30年,2岁性成熟。每年5~10月是美洲鸵鸟的产卵季节,在繁殖期,它们常1雄鸟和5~7只雌鸟结为小群生活。雄鸟对所属的雌鸟起保护作用,性凶猛好斗,常为争偶出击。几只雌鸟均在胸鸟掘的坑内产卵,1巢常产卵20~30枚。卵长径12、78cm,段径9cm。一般卵重600~700g。孵化期34~42天,雄鸟负责孵化和育雏。雏出壳后为灰色绒羽,有灰色条纹,行走很快。

食火鸡-鹤鸵 - Cassowary - Casuarius casuarius - 动物图片

1Cassowary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Cassowary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Cassowary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Cassowary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5Cassowary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学名:鹤鸵
  拉丁文:Casuarius casuarius
  英文:Cassowary
  食火鸡原产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丛林。体高1.5-1.8米(最高可达2米),头顶上有角质的黄冠,喉下有赤红色的肉垂,嘴扁,灰黑色,全身已羽毛下垂,黑色,翅膀很小,不能飞,脚发达,善走。捕食真菌类、蜗牛、昆虫、青蛙、蛇和其他小型动物。当人误入食火鸡领地时,它由于惊恐会进行自卫,进而攻击人类。

鸸鹋 - emu

1emu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emu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emu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中文:鸸鹋 érmiáo
  英文:emu
  鸸鹋,又名澳洲鸵鸟,它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国徽,得益于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动物之一, 鸸鹋是世界最大的陆地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是鸟纲鹤鸵目鸸鹋科唯一残存种。
  鸸鹋(鸸鶓)
  鸟名。形似鸵鸟而较小,体高约1.5米。嘴短而扁,羽毛灰色或褐色。翅膀退化,足三趾,腿长善走。产于 澳洲 森林中,吃树叶和野果。是仅次于鸵鸟的最大鸟,栖息于开阔森林与平原,羽毛发育不全,具纤细垂羽,副羽甚发达,头、颈有羽毛、无肉垂。
  鹤鸵目(Casuariiformes)鸸鶓科(Dromaiidae或Dromiceiidae)唯一生存的鸟类。鹤鸵目还包括鹤鸵(cassowary)。鸸鶓产于澳大利亚,不能飞翔。是现存的另一种最大鸟类,身高超过1.5公尺(5呎),体重超过45公斤(100磅)。鸸鶓(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或Dromiceius novaehollandiae)是由殖民者所造成的几个绝灭类型中唯一的幸存者,体健壮,腿长,同其亲属鹤鸵一样。两性体羽均为褐色,头和颈暗灰。鸸鶓的跑速每小时可达50公里(30哩)。被困时用三趾的大脚踢人,鸸鶓终生配对。每窝产7∼10枚暗绿色卵,卵长13公分(5吋)。在地面上筑巢。雄鸟孵卵约60天。体上有条纹的幼雏出壳後很快就能跟著成鸟跑。鸸鶓成小群取食果实和昆虫,也可能毁坏庄稼。特别的气管结构在繁殖期可发出巨大的隆隆声。有3个亚种栖息於澳大利亚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第四个亚种(现已绝灭)曾栖息于塔斯马尼亚岛。
  鸸鹋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但是在开阔地区比较常见而在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等地比较罕见。鸸鹋易于饲养,被广泛引入其他国家,在我国很多动物园中都能见到。它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鸵鸟,但没有鸵鸟高大,其身高约1.5米-2米,成年雌性鸸鹋比雄性的大。体重数十公斤不等,从动物分类学来说,它应属于鸵鸟类中的一种。
  鸸鹋喜爱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带,全身披着褐色的羽毛,擅长奔跑,时速可达70公里,并可连续飞跑上百公里之遥。鸸鹋虽有双翅,但同鸵鸟一样已完全退化,无法飞翔。以野草、种子、果实等植物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为食它能泅水,可以从容渡过宽阔湍急的河流。鸸鹋耐饥渴,长相一直保持史前时代的形状,没有丝毫变化,这令一些动物学家深感困惑。
  鸸鹋或出双入对,或三五成群,极少见有踽踽独行的。鸸鹋的成熟期长达3年,一只成年雌鸟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产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责任由雄鸟来承担。在整个孵化期间,雄性在长达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几乎不吃不喝,表现出极强的“父爱”,它们完全靠消耗自身体内的脂肪来维持生命,直到小鸸鹋脱壳而出,新生命的啼鸣回响在湛蓝的天空……每次孵化后,雄性体重会降低许多,雏鸟出壳后,仍由父亲照料近2个月。
  鸸鹋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从不啄人。它对食物也不讲究,主要以草类为食,也爱吃一些草蝶及昆虫。在野生动物保护区里,鸸鹋能经常改善伙食,吃到游人喂它的面包、香肠及饼干等。当有汽车在公路边停下来时,鸸鹋毫无戒备,反而会大摇大摆地踱步而来,争抢着把头伸进车窗,一是对你表示亲近,二是希望你能给点好东西吃。
  科学研究表明,数十万年的地质和气候变迁,仍无法改变它们最初形成的原始型态,这种神奇的适应能力在自然界的进化史中是极为罕见的。

几维鸟 - Brown Kiwi - Apteryx australis (一级保护动物)动物图片

1Brown Kiwi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Brown Kiwi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Brown Kiwi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无翼夜行的几维鸟
  中文学名:褐几维
  中文目名:鸵形目
  中文科名:几维科
  中文属名:几维属
  拉丁文名:Apteryx australis
  英文名:Brown Kiwi

【起源】
  几维鸟因叫声“几维”得名,被新西兰人看作是自己民族的象征,并且定为国鸟。他们常常自豪地说:“我是一只几维鸟”,意思就是“我是一个新西兰人”。

【介绍】
  亦译奇异鸟。
  无翼属(Apteryx)5种不能飞行的鸟类之一,分布于新西兰。kiwi是毛利语,指的是这种雄鸟刺耳的叫声。灰褐色,大小如鸡。与已绝灭的恐鸟有亲缘关系。几维的许多特点包括︰退化的翅膀被羽毛所覆盖;鼻孔生在长而可以弯曲的嘴尖上(不是在嘴的基部);羽毛不具羽翈,柔软,毛样;腿强健,肌肉发达;四趾均有大爪。眼小,在白日视力也不足;耳孔大而发达,嘴基部有很长的须(可能有触觉)。
  居住在森林中,白天在洞穴里睡觉,夜间觅食(蠕虫、昆虫和它们的幼虫、浆果等)。需要时,奔跑迅速;被捕获时,会用爪自卫。
  产一个或两个蛋于洞穴中,蛋白而大,重达450公克(1磅),由雄鸟孵蛋,孵化期约80天,几维的蛋(按与身体的比例而言)是现存鸟类中最大的。孵出的幼雏长满羽毛,眼睁开,约一个星期不吃东西。
  虽然几维的数量不再那么多,但似乎没有灭绝的危险,它们甚至已逐渐适应半牧地的生活。
  无翼属属于无翼鸟目(Apterygiformes)无翼鸟科(Apterygidae)。目前确认的5种几维是︰普通几维(A. australis, 或称托考加几维),包括哈斯特托考加(Haast tokoeka)、斯图尔特岛托考加(Stewart Island tokoeka)、南峡湾托考加和北峡湾托考加等几维;小斑点几维(A. oweni);大斑点几维(A. haasti);奥卡里多褐色几维(A. rowi),亦称罗威几维;褐色几维(A. mantelli),亦称北岛褐色几维。
  几维鸟又名鹬鸵,属鹬鸟类中最原始的鸟类。它形如梨子,浑身长满蓬松细密的羽毛,既没有翅膀也没有尾羽,不能飞翔。可是它的双腿却粗短有力,善于奔跑,时速可达10英里,发起脾气来还能将另一只同类鸟踢出5英尺外。几维鸟喙尖而细长,休息时可当作第三条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形如一个三脚架。
  (“几维鸟”也是无翼鸟的统称。)
  几维鸟在全世界一共只有3种,都分布在大洋洲的新西兰,分别称为褐几维鸟、大斑几维鸟和小斑几维鸟。几维鸟这个奇怪的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呢?这是因为它们的鸣叫声非常尖锐,听起来特别像“kiwi”(几——维——),所以被当地土著的毛利族人叫做几维鸟,有的书中也翻译成希维鸟或凯维鸟。
  几维鸟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属于较为原始的鸟类。与其他大多数鸟类最大的不同是不会飞翔,只能在地面上行走。它们腿位于身体的后方,短而粗壮,具有强大的跗跖部,跗跖的前后缘还具有六角形的角质鳞片。脚上具有4个小而平的趾,3趾向前,1趾向后,趾上均有锐利的爪,便于在土地上挖掘,寻觅食物。

【外貌】
  几维鸟的大小与我们常见的大公鸡差不多,褐几维鸟和大斑几维鸟体形稍大,可达35厘米左右,体重超过2000克;小斑几维鸟较小,体形只有25厘米左右,体重约为1200克。三种几维鸟的长相相似,外表看上去就像多毛的大皮球。由于没有一般鸟类具有的坚硬的廓羽,而是生长着蓬松的柳叶状羽毛,柔软美丽,细软如绸。在身体的后端的羽毛上,没有一般鸟羽中央具有的羽干,仅有一些弱小的羽支,所以呈兽毛一样的丝状。它们的毛色主要呈黄褐色,带有深灰色和淡色的横斑,腹部毛色较淡,有黑褐色的条纹。它们的羽毛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
  它们的脖子不长,头显得很小,眼睛更小,耳孔却比较大,脸上还长有硬硬的嘴须。淡黄色的喙尖而细长,长度大约为15厘米,几乎达到体长的一半,就像一个细细的圆筒一样,并且向下弯曲,与我国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提到的鹬的嘴形相似,所以几维鸟有时也被叫做“鹬鸵”。更有趣的是,它们的鼻孔长在喙的最尖端,这在鸟类中也独一无二的。
  没有翅膀并不妨碍它的行动,因为它擅长的是奔跑。据有关报道,它的一双粗壮有力的腿可以让它的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公里,和同类发生争斗的时候,甚至可以把同类一脚踢飞到1.5米之外。
  几维鸟的鼻孔不象画眉或者燕子一样长在嘴巴(鸟喙)根部,而是在嘴巴的尖端,它的嗅觉非常好,可以嗅到地下十几厘米深处的虫子,然后用爪子或者嘴巴把它挖出来吃掉。除了虫子,几维鸟还喜欢吃蚯蚓和浆果、植物的叶子,甚至可以吃掉小蜥蜴和老鼠。此外,它的嘴巴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功能——当它需要休息的时候,嘴巴可以当成第三条腿,如同三角架一样把身体撑起来,轻松而稳定。
  前面说到几维鸟嗅觉灵敏,那它的视力又如何呢?很遗憾,它视力不好,眼睛也小,有报道指动物园里曾发生几维鸟大白天走着走着撞上了篱笆的趣事。
  野生的几维鸟栖息在森林和灌木丛中,喜爱群体生活,昼伏夜出,性情温驯而且好奇心旺盛,如果当地居民的大门没有关好,几维鸟可能在夜里悄悄溜进他们家里,把钥匙和汤匙当成玩具带走。
  因为不能飞,所以几维鸟的巢往往在树干根部的树洞里,有时候就在地面上。几维鸟的珍贵不但在于它的分布局限性,还在于它们的生殖能力并不出色,一般雌鸟要1年才下一次蛋,每次1~2个。有趣的是,几维鸟个头虽然不大,但它的蛋却大得惊人——重量比一般的鸡蛋大5倍(400~450克),相当于雌鸟自身体重的1/4,甚至达到1/3。如果按照鸟蛋和雌鸟重量比例计算,几维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几维鸟的蛋呈白色或者淡绿色,孵化过程长达70~74天(两个半月),孵化过程完全由雄鸟负责,出生之后1周,它继续消耗体内残存的卵黄提供营养,然后就才开始跟着雄鸟学习觅食和各种生存技巧。雏鸟需要很长时间(约4年)才能成熟。
  大斑几维鸟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的西部,小斑几维鸟则在北岛和南岛都有分布,褐几维鸟的分布最广泛,除了南岛、北岛外,还见于斯图尔特岛上。

【现状】
  几维鸟还是新西兰特有的珍禽,并被选为该国的“国鸟”。而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则是在新西兰以外,世界上仅有的4家繁殖几维鸟的动物园之一。1975年,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曾成功孵化了一只几维鸟,现在这只30岁的几维鸟仍在该动物园的鸟舍中和游人见面。
  目前已经确认的几种几维鸟都是不能飞行的,夜晚活动的鸟类,它们都生活新西兰,是该国特有的物种。北岛褐几维鸟还被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级保护动物。

皮蛛 - spitting spider

1spitting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spitting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spitting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spitting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花皮蛛
  spitting spider
  亦译唾蛛。
  蜘蛛目(Araneida)花皮蛛科(Scytodidae)动物。多数种类有6只珍珠白色的眼,而不是8只眼。吐出黏性的唾液诱捕食物。在热带阴凉处很常见。美国东部常见的胸花皮蛛(Scytodes thoracica)黄色有黑斑纹,长3.5∼5.5公釐(0.125∼0.25吋)。

栉足蛛 - comb-footed spider - cobweb weaver

1comb-footed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comb-footed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栉足蛛
  comb-footed spider
  亦作cobweb weaver。
  蜘蛛目(Araneida)球腹蛛科(Theridiidae)动物,有1,000馀种,包括黑寡妇。世界性分布。网不规则,蜘蛛常挂在网上。後足跗节上有一列锯齿毛能向猎物投出蛛丝,故名。

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狼蛛 - wolf spider

1wolf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wolf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wolf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wolf spider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狼蛛
  wolf spider
  亦称地蛛(ground spider)或猎蛛(hunting spider)或黑腹舞者。
  蜘蛛的一种,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能捕杀害虫,是有益动物。
  平时过着游猎生活,一到繁殖季节,雄狼蛛总是百般讨好雌蛛,大献殷勤。
  蜘蛛目(Araneida)广泛分布的狼蛛科(Lycosidae)动物。因像狼那样追扑食物而得名。在北美洲有125种,欧洲约50种。中小型,最大的长约2.5公分(1吋),步足也同样长。

  多数深褐色。从眼的排列可以鉴别︰前列4个小眼,中列2眼大,後列2眼小或中等大。螯肢强壮。行走快。常在草中、石和木头下或落叶层中,夜间或阴天尤其活跃。灰色的卵袋系在雌蛛纺器上,像拖著一个球。幼蛛孵出後爬在雌蛛背上数天。
  多数在地下打洞,衬以丝管。有的用废物隐蔽洞口;还有在洞上方筑一像塔的结构。少数种类织网。水狼蛛(Pirata属)常见於水边,头胸部背面有V形斑,腹部有人字形斑或成对的黄点。豹蛛(Pardosa属)的步足较长,足上有长刺。穴狼蛛(Geolycosa属)大部分时间在洞内,前足发达能够掘土。狼蛛属(Lycosa)是一个大属,包括本科大多数最大的种类,如欧洲南部的塔兰托狼蛛。

  狼蛛求偶时,先纺织一个小的精网,把精液撒在上面,然后举着构造特殊的脚须捞取精液,含情脉脉地靠近雌蛛。在靠近雌蛛前,雄蛛在远处不断地挥舞脚须,若雌蛛伏着不动,雄蛛才得以靠近雌蛛进行交配,雄蛛用脚须把精液送进雌蛛的受精囊中。一旦交配完成,它就会被凶残的雌蛛吃掉,狼蛛的一种,成了短命的“新郎”。
  虽然雌狼蛛嗜杀成性,但抚养子女却体贴入微。它产卵前先用蛛丝铺设产褥,将卵产上后又用蛛丝覆盖,做成一个外包“厚丝缎”,内铺“软丝被”的卵囊,以防风避雨。为了防止意外,狼蛛干脆把卵囊带在腹部下面,用长长的步足夹着它随身带走。
  小狼蛛出世后,雌蛛更是爱护备至。幼儿纷纷爬上母亲的背部或腹壁,由母亲背着到处巡游、狩猎。这样,要持续到幼蛛第二次蜕皮后,雌蛛才肯放心地让它们离开自己,各自谋生。

塔兰托毒蛛 - tarantula

1tarantul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tarantul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tarantul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tarantula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塔兰托毒蛛
  tarantula
  蜘蛛目(Araneida)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动物的泛称。最初仅指南欧狼蛛科(Lycosidae)的塔兰托狼蛛(Lycosa tarentula),此名称出自意大利一个地名(塔兰托镇)。 过去曾认为,被此蛛咬后可造成塔兰托毒蛛病,患者又哭又跳,最后发展为狂舞。但现已证明,此蛛对人并无危险,约2.5公分(1吋)长,不织网,而是追捕猎物。

捕鸟蛛 - Theraphosidae

1Theraphosid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Theraphosid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Theraphosid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Theraphosidae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简要介绍
  捕鸟蛛是蜘蛛中的“巨人”,大小像拳头相当(5—15厘米),四足外展时体宽可达25—30厘米,最大捕鸟蛛体长可达到 25 厘米长。因捕食鸟类而得名。
  捕鸟蛛的种类:地息 树息 穴居
  树息捕鸟蛛是自然界中最巧妙的猎手之一。它有喷丝织网的独特本领,在树枝间编织具有很强粘性的网,一旦食鸟蛛喜食的小鸟、青蛙、蜥蝎和其他昆虫落入网中,必定成为食鸟蛛的口中之食。食鸟蛛一般多在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网附近的巢穴或树根间,一有猎物落网,它就迅速爬过来,抓住猎物,分泌毒液将猎物毒死作食物。由于它十分凶悍,人类也得提防。捕鸟蛛织的蛛网能经得住300克的重量。1975年,在墨西哥曾发现一株大树的几根树枝,被一张巨大而多层的蛛网所遮盖,最大的网竟能将一棵18.3米高的大树上部3/4的树枝遮蔽掉。
  地息的蜘蛛一般不善于挖洞,则是找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的洞穴作为自己的藏身之所,它的捕食技巧则将自己的蛛丝铺与地表像放射性的形状然后自己守在中间, 每根蛛丝都是传感器, 一旦有猎物靠近触碰了蛛丝 蜘蛛以最快的速度知道猎物的大小 和移动的速度 做出相应的姿势迎战 穴居的和地息的差不多只是自己挖洞而已蛛丝的布置也和地息的一样
  有些蜘蛛在遇到危险是会踢掉腹部上长的独特的细毛来防身 ,那些独特的细毛重量很轻可以悬浮与空气中,一旦对手粘上,就会又痒又痛。人类有些会对捕鸟蛛的毛起敏感反应会痛痒好几天。捕鸟蛛头部有8只眼,所以叫“八眼蜘蛛王”,不过它却是有名的近视眼。捕鸟蛛头部还生有一对强有力的螯牙,好像一把弯钩,能自如上下勾。螯牙下连毒腺,毒液能从螯牙的尖端分泌出来。毒液可以置人于死地 或者痛苦好几天。
  全世界各地都有捕鸟蛛存在
  南美洲的亚马逊热带雨林是捕鸟蛛的故乡。它性喜独处。卵生,一般能活十多年,甚至20年。

 捕鸟蛛是如何捕鸟的 
  
  捕鸟蛛能捕到鸟只是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才发生的。最初的捕鸟蛛名字的由来,便是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探险家们,在南美的丛林中观察到一种树栖型的捕鸟蛛(据说是圭亚那粉红趾,学名Avicularia avicularia,这个种类拉丁名的意思就是“吃鸟的”)在树枝间捕捉到了一只蜂鸟。但是这只是非常偶然的情况而已,捕鸟蛛并不依靠织网来捕食,它们是非常原始的蜘蛛,主要还是依靠力量和速度来捕捉猎物,而它们主要的食物还是其它节肢类动物,主要是昆虫。当然,遇到合适大小的哺乳类,蜥蜴,鸟类,只要它们能搞定,就会捕捉的。
  上文提到捕鸟蛛分为三个种类以下做些介绍:
  树栖型:
  树栖型蜘蛛是生活在树上,墙角等垂直的地方。它们很喜用丝筑巢,它们的巢穴大多是成圆形的管道,而且成"U"字型,它们会结上很多层很厚的丝,而这张丝床用途大多是栖息及蜕皮时用。树蜘蛛身手很敏捷,身形修长及平坦,而所有树蜘蛛是不会踢毛的,它们防御的方法有三种,射出排泄物,以攻势姿态对着入侵者及不速之客,最后的方法便是快速逃走。因树上生活的关系,所有树蜘蛛的寿命及生长速度比地栖性的蜘蛛较短,而身体长度也比地蜘蛛较为短。市面上普遍的树蜘蛛有,粉红脚亚科(Aviculariinae)及华丽雨林亚科(Poecilotheriinae)。
  地栖型:
  地蜘蛛通常会再分为两类,一类会挖洞做巢,而另一类是不会做巢的,只会找一些地洞(通常是一些蛇穴,鼠穴或是其他蜘蛛挖好的洞穴,如食鸟蜘蛛便是)。它们也会用丝布置自己的洞穴,用以防止地面的潮湿发霉、蚂蚁等小入侵者,在退皮期间它们会用丝封住洞口以保护自己脆弱的新身体。
  因是穴居的关系,它们只会在巢外附近的地方捕食,而母体是会终身住在自己的洞穴,雄性因要找雌**配,所以会弃掉自己的巢穴寻找雌性。
  地栖蜘蛛的防御方法也不外乎三种,因它们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巢,所以它们会踢毛(南美蜘蛛才会)、二是摆出攻击姿态驱赶敌人、三如不奏效当然只能快速躲回巢中。市面上的地蜘蛛有很多种,如南美蜘蛛(Theraphosinae亚科), 亚洲地老虎(Ornithoctoninae & Selenogyrinae亚科)及非洲大陆的巴布(Eumenophorinae & Harpactirinae亚科)。
  除了用以上不同的生活方式分辨毛蜘蛛外, 不同的产地也是区别毛蜘蛛的方法。生活在美洲大陆的全是新世界品种(New World Species) ,而生活在美洲以外的则全被称为旧世界品种(Old World Species)。
  先说说新世界品种,新世界的地蜘蛛会踢毛,而树蜘蛛则会射出排泄物来作防御。养美洲蜘蛛的人都会知道美洲蜘蛛的肚毛很长,原因是它们以后腿踢出肚毛,而那些毛是可以令哺乳动物产生反映,如毛吹进眼睛会使眼睛红肿而短暂失明,进入呼吸道会引起喷嚏呼吸困难,还会使皮肤有刺痛感。树蜘蛛虽不踢毛,但尾部射出的排泄物也可令哺乳动物产生敏感。
  美洲普遍的属种如下,
  Acanthosucrria Aphonopelma Avicularia Brachypelma Grommostola Pamphobeteus Psalmopoeus Therapho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