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

黑翅鸢 - Elanus caeruleus - Black-winged Kite 【国家重点二级保护】

1Elanus caerul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2Elanus caerul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3Elanus caerul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4Elanus caeruleus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动物图片Animal Pictures ---
  中文正名:黑翅鸢
  拉丁学名:Elanus caerule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Desfontaines, 1787)
  英 文 名:Black-winged Kite
  中文俗名:灰鹞子
  保护等级:国家重点保护Ⅱ级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鹰科 Accipitridae → 鸢亚科 Milvinae → 黑翅鸢属 Elanus → 黑翅鸢 Elanus caeruleus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亚种分布
  现有5个亚种:
  E.c.caeruleus,分布在葡萄牙,非洲西北部,阿拉伯半岛,亚洲南部。
  E.c.sumatranus,分布在苏门答腊。
  E.c.hypoleucus,分布在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岛,苏禄群岛,菲律宾。
  E.c.wahgiensis,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部东部高地。
  E.c.vociferus,分布在我国云南,为留鸟;国外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马来半岛。

形态特征
  叫声:轻柔哨音wheep, wheep。
  野外鉴定:
  体型较小,翅长275~287mm;上体灰色,翅上小覆羽黑色。下体白。上嘴具弧状垂;鼻孔裸露,眼先被须。
  形态:
  成鸟体长315~345mm。前额灰白,眼先须羽和眼上的狭窄眉纹黑色;头顶、后颈、背部、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表面,初级覆羽,大覆羽和次级飞羽皆为烟灰色,初级飞羽亦烟灰而尖端缀灰褐色,翅上小覆羽黑亮而成黑斑;尾下覆羽、体下、腋下、翅下覆羽均白色。雌雄鸟相似。幼鸟头顶棕色,上体棕褐,皆具白色羽缘;颊和喉白色。虹膜朱红色,幼鸟呈黄或黄褐色;嘴黑色,蜡膜及嘴角亮黄色;趾深黄,爪黑色。

分布范围
  非洲、欧亚大陆南部、印度、中国南部、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
  主要分布省份:
  福建 广西 海南 云南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古田 龙虎山 大瑶山水源林(广西) 清澜港红树林 坝王岭(昌江、白沙)? 鄱阳湖 苍山洱海 高黎贡山

种群状况
  罕见留鸟见于云南、广西、广东及香港的开阔低地及山区,高可至海拔2000米。曾在湖北及浙江有过记录。

致危因素
  过度捕猎: 主要是乱捕滥猎。

生活习性
  生境:常栖息云南海拔800~2100m的森林山区。也在开阔的田野活动。
  食性:以动物为食,主要是鼠类和鸟类。此外还吃蜥蜴、青蛙和昆虫等。
  行为:常见单个飞翔于田野和稀树上空,也栖息在电线杆和树木顶端,或翱翔天空。不善鸣叫,有时飞行较低。
  迁移:中国境内在云南为留鸟;在浙江为夏候鸟。
  环境压力:黑翅鸢在我国分布狭窄,数量稀少。随着森林的采伐,栖息地破坏,今后会更加濒危。

繁殖习性
  黑翅鸢3~4月间繁殖,营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较高的灌木上。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而有时放有细草根和草茎,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5枚,每隔2~3天产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具深红色或红褐色斑点。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孵化期为25~28天。雏鸟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30~35天后,即可离巢飞翔。

0 评论: